文章寫作幾乎是申論考試中的必考內容,也是重點得分內容;然而現實同學們在考場寫作時,卻經常為寫不出、寫不好,無從下手,抓耳撓腮,感到無比痛苦;其實,就寫作本身而言,自身積累是非常重要的一塊,可事實是大家積累的并不多,那更有效的方法便是材料轉化;有同學質疑,材料轉化可以嗎?完全沒問題,因為文章寫作的要求里已經明確提出“參考給定資料,不拘泥于給定資料”,所以整合材料完全沒問題。接下來同學們又陷入沉思,那該怎么轉化那?下面中公教育就這一問題和大家進行交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指導思想】
文章寫作要想得要滿足兩個要素:政治素養和文采。
1.內容要體現政治素養。即在行文中凸顯政治素養詞即可,盡管這對文章體現政治素養思想不完全準確,但通過政治素養詞也能讓判卷者了解考生具備了一些基本政治素質。
2.文采定乾坤。即在具體內容展開時,要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排比、對比、引言、原理效應、名言警句、成語、靚詞。
【分論點材料轉化】
材料轉化顧名思義,就是利用材料內容展開書寫,只是不要原文一成不變去抄,要本著“隔行超、隔段超、前后顛倒抄、轉換主體轉換形式抄”。
舉例如下:
【2021年市地】“給定資料1”中說“物無妄然,必由其理”,這句話對治理效能有深刻的啟示。請你參考“給定資料”,聯系實際,以“‘治’慧”為題,寫一篇文章。(35分)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參考“給定資料”,但不拘泥于“給定資料”;
(3)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字數1000-1200字。
通過材料梳理我們得出一組分論點:
“治”慧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是做好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
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是做好社會治理的根本任務。
注重城市運行規律是做好社會治理的題中之意。
暫且以第一個分論點為例來展開: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是做好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
“材料1”每段信息如下:
段1:貧困村 自然資源豐富
段2: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
段3:引入銀行、發展產業
段4:村民不知道怎么運作
段5:制度
段6村規
段7:監督
段8:環保被重視
段9:監督
段10:轉變發展方式
段11:生物多樣性
段12:因地制宜 綠色發展之路, 銀行與生態聯動,觀念轉變 自然平衡發展。
將上述內容整合為分論點內容如下:
遵循自然生態規律是做好社會治理的必然要求。當下生態環境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人類只有遵循自然發展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少走彎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們曾經過分地強調“人定勝天”,強化人是改造自然的主體,這一切終究導致地方自然生態惡化,正如鳳林村過度地開發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靜坐常思己過,該村改變了治理理念,實施“村寨銀行”,發展多維產業,與生態聯動,因地制宜走綠色發展之路,進而影響著自然的改變,最終實現人與自然平衡發展。事實證明,生態環境的治理,必須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因此,社會治理效能,需要把握自然發展規律,同時要制度、規范及監督,這樣才在充分凸顯政府的“治”慧。
以上就是關于分論點展開的一個具體寫法,中公教育希望以此例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以點帶面,以便在接下來寫作中,能夠寫出更優質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