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眾網評論員 初寶瑞
中央近日多次強調,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積極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但也不能忽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
紡織服裝產業是我國工業強國的重要根基,在輕工制造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據統計,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約占全球的50%,化纖產量約占70%,服裝出口總額約占全球的1/3,國內人均纖維消費量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2022年,我國紡織行業規上企業3.6萬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2萬億元,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3409.5億美元。在2022年全國百強縣中,10強有8個以紡織為特色產業;43個GDP過千億縣,絕大多數都將紡織服裝產業作為支柱產業。目前,全國75%的產能集中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沿海五省。
與此同時,山東作為紡織服裝產業大省,2022年全省現代輕工紡織產業規上企業共計6859家,實現營業收入1.8萬億,占全省規上工業的17.6%。濱州作為山東省紡織服裝產業鏈企業分布最全面的地市之一,擁有長江以北唯一超千億級的紡織產業集群,目前已構建起紡紗、織造、化纖、印染、家紡、服裝服飾、產業用紡織品等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先后被授予共建世界級家用紡織品產業集群先行區、全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等稱號,入選2023全國百強產業集群。2022年,濱州6家企業上榜工信部重點培育紡織服裝百家品牌名單,數量列山東省第1位。2022年全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實現營業收入1738億元,紗線、布的產能、產量均位居全球市場前列。
盡管有如此漂亮的數字,但很多人仍然認為紡織行業是夕陽產業、落后產業,是應該淘汰和置換的產能。近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作“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傳統產業不等于落后產業、低端產業”,不能片面將傳統產業與“落后”“陳舊”“衰敗”等詞匯捆綁在一起。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固然很重要,但是我們如果將傳統產業當作“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就會帶來就業困難、稅收減少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更壞的結果是,新興產業沒有興起,傳統產業也消失了,這就陷入了產業空心化。
沒有低端的產業,只有低端的技術,不斷賦能是傳統產業永不過時的關鍵。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紡織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而是朝陽產業、時尚產業、民生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不是“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和設備升級換代,必須深化產業數字化變革。一定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賦予傳統產業新的模式,踏準時代節拍,引導傳統產業向綠色化、時尚化、科技化發展。要堅持轉型升級不停步,積極探索“從無到有”新可能,不斷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擺脫“傳統產業”“夕陽產業”的刻板印象,加速向先進制造業、高附加值產業邁進,努力實現產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