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華傳統美德是經過幾千年的文明積淀形成的優秀品德。如何在小學思政課——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元素,用中華傳統美德成風化人,關系到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 ?strong>挖掘教材中蘊含的中華傳統美德元素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要有效發揮課程的作用,充分發揮中華傳統美德的育人功能,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我們備課的原則是:教材為綱,創造為本;活學活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教材,但不依賴教材。譬如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材中傳統美德元素不太明顯,教師就深研教材,從“法律”的概念上挖掘課文所蘊含的傳統美德要素。課文第一句話講道:“法律規范著我們的行為,保護著我們的權利,協調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苯處煆倪@句話出發,講授公民享有“權利”與履行“義務”的關系,引出中華古代成語故事“無規矩不成方圓”,讓學生感悟到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倡個體要律己修身、守規愛國的觀念。古代所言的很多“規矩”,后來都演變為現代的“法律”?! ÷杉盒奚怼R家治國自古以來就是中華傳統美德文化,新時代需要我們創造性地傳承和發揚這種文化美德,建設法治中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strong>推動傳統美德經典詩詞、格言和故事的學習選擇與課程內容相關聯的美德元素、營造校園及班級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對提高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成效非常重要。山東省汶上縣第一實驗小學有近十年的經典誦讀文化氛圍,編印有經典誦讀校本教材,每周四的第七節課是全校的經典文化誦讀課。在誦讀內容上,低年級以淺近的古詩、童謠、《弟子規》為誦讀內容,中高年級主要以古代詩文經典篇目和《三字經》為誦讀內容。在誦讀方式上,低年級以“玩”“趣”為主,讓學生在游戲中或活動中學習經典文化,只求熟讀,“不求甚解”,中高年級則以“誦”“背”“寫”為主,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誦讀和書寫活動,調動學生學習中華經典文化的積極性。 在學校統一安排學習經典文化的基礎上,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每節課上課前5分鐘,增加一個板塊,讓學生誦讀貼近課程內容的經典格言、名言。教師一是對教材中出現的經典詩文和名人名言進行篩選,將課本中出現的與中華傳統美德有關的經典詩句,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等經典格言、名句推送給班級學生誦讀;二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在課本中遇到相關經典詩句,教師首先向學生講解詩句的來源及其含義,告知學生這些詩句與課本所學內容之間的聯系,要求學生熟練背記這些詩句,在下一節道德與法治課上課之前,集中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三是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收集閱讀與本課內容相關聯的傳統美德格言與傳統美德故事;四是在班級課室的展示墻、閱讀角或榮譽欄中展示學生上交的優秀作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strong>探究美德要素融入的時機、媒介和方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傳統美德,要找到教學內容與中華傳統美德的交匯點,巧妙地把中華傳統美德融入課堂教學中的某一個或幾個環節。 首先,要考慮融入時機,在哪個教學時段融入效果更佳,是課前的導入環節還是課中的明理、辨析環節?或是在課堂后段的拓展鞏固提升環節?教師要作周密考量。譬如小學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第二課時“尊重他人”,教師選擇在導入環節用格言——“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來融入中華傳統美德“尊重他人”,啟示學生“要得到別人尊重,首先自己要學會尊重他人”;在《學會寬容》第一課時,教師選擇在課中的明理環節融入中華傳統美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而在《學會寬容》第二課時,教師選擇在課堂后段的拓展延伸環節融入中華傳統美德“君子和而不同”。選用哪個時段融入,一要考慮該節課程內容與蘊含中華傳統美德的交融點,二要考慮能否促進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融入與升華,三要考慮是否適合教師本人的教學風格。總而言之,選擇的時機不要牽強,要順勢而入、適時高效?! ∑浯?,要考慮融入的媒介和方式。小學階段,學生普遍重語數英學科,愛音體美學科,輕道德與法治和科學學科。如何改變傳統思政課堂乏味、枯燥的現狀,提高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積極性,融入的媒介和方式選擇也很重要。融入的媒介和方式選擇恰當、適宜,能有效調動學生的興趣,觸動學生心靈,學生對課堂講授的道理就容易入腦入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對課文所含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就容易潛移默化、內化于行。譬如,六年級下冊《學會尊重》一課,教材“明理導航”環節選編的內容是“活動園”中的一幅圖和一個案例。圖畫較為單一,案例只有簡單的陳述。如果沿用傳統教法照本宣科,很難激發學生興趣。心理學的研究及教學實踐研究證明:有效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多種器官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此,教師在互聯網上下載了兩個與本課內容有關的生活視頻,經過剪輯在課堂上播放,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用分組討論的方式引導他們明理踐行。又如《學會寬容》一課,教材“明理導航”環節選編的內容是“活動園”中的“感謝他們的寬容”,只有3個敘述簡單的案例。教師在此之外,增加傳統美德故事《六尺巷》作為案例,用《六尺巷》的視頻故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扒Ю飦頃粸閴?,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故事主人公張英寬容待人、睦鄰友好的事跡深深打動了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教材外案例的融入起到了事半功倍、潤物無聲的教學效果。 ?。ㄗ髡邌挝幌瞪綎|省汶上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