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浦鎮錦竹苑成立于2013年,常住居民主要源自政府的動遷安置,60歲及以上的老年群體占35%。居民區黨總支通過開展“四百”走訪、借助“紅色議事廳”平臺、廣泛征求“第二梯隊”成員合理化建議,從社區治理的“硬骨頭”入手,以“錦竹鄰里”一居一品項目為抓手,引入“第二梯隊社區觀察員”巡訪監督機制,一步步解決各類頑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五心”引領,為社區治理增添動能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養寵物的家庭越來越多,文明養寵也成了大家普遍關心的問題。為進一步提升居民文明養寵意識,規范文明養寵文明行為,由“三駕馬車”、社區黨員、“第二梯隊”等組成的治理隊伍通過“紅色議事廳”平臺多次開展居民自治討論,得到了許多居民的積極響應和認同。培養居民自治理念,讓社區居民從基層治理的旁觀者變成參與者,營造寵物與人和諧共處的社區氛圍,進一步提升轄區居民文明養寵意識,規范不文明養寵行為,一起共同創造社區美麗家園。
在居民的集思廣益下,居民區黨總支推出“北園童(同)心農場——小手牽大手”黨建項目,引入“蚯蚓塔”賦予社區“綠色動能”?!膀球舅笔抢抿球疽愿瘮∮袡C物為食的特性而設立的環保裝置,通過蚯蚓消耗寵物糞便、落葉、菜葉、瓜果皮、雞蛋殼等,降解垃圾中的有機物,產生有機肥,直接供給周邊的植物做養分,從而形成一條環保生物鏈。
共創社區美麗家園
“同時,我們還重點打造‘小手拉大手’特色亮點,讓小朋友成為文明養寵、節約用水的宣傳員、志愿者。”錦竹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張杰介紹,社區會定期開展戶外課堂,組織小朋友帶著爸爸媽媽一起認領植物,學習“蚯蚓塔”的裝置原理,體驗ai遠程自動灌溉技術。
此外,小區里“礙事”的廢舊自行車,居民平時不騎卻也舍不得扔,該如何處理?廢舊自行車無人認領,居委會自主處理又缺乏法律依據,一輛輛積滿灰塵的自行車不僅影響居住環境的美觀,還長期占用公共空間,給消防安全帶來很大的隱患,逐漸成為社區管理的一大難點。
由廢舊自行車改造的花壇
這些“僵尸車”占用公共空間,影響社區環境,如何破解這一難題?經過多方探討,居民區黨總支推出了廢舊自行車社區微治理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為這些“僵尸”自行車尋找到了歸宿。居民用廢棄自行車兌換生活用品,讓居民得到實惠的同時,也釋放了小區里的公共空間。
再由第三方集中處理,經過整理、切割、組裝、毛坯、除銹等工序,打造成小區綠地護欄、指路牌等樣式。通過活動,小區環境變得美觀了。隨后,再邀請居民、小朋友們一同參與現場布置,讓社區環境增添了幾分“文藝”范兒,居住環境更加整潔有序,也增強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由廢舊自行車改造的綠地護欄
幸福生活的背后是社區一點一滴用心付出的呈現。下一步,居民區黨總支還將繼續深入推廣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項目,以自治共治活動促進社區微治理,打造舒心的社區環境。
“五心”服務,為幸福家園增添活力
在錦竹苑居民區的“錦竹鄰里小廣場”上,有一座“五心亭”,這也是錦竹苑居民區黨總支打造的集“學習+宣傳+服務”為一體的“錦竹鄰里加油站”,加油站外觀進行了“氛圍墻”裝飾,并設立留言板、愛心點、科普站等標識,室內則展示了少兒科普及手工作品,設立紅色便民工具箱,為居民提供應急幫助等服務。
錦竹鄰里加油站
在社區治理實踐中,居民區黨總支堅持“注重實效、強化服務”的思路,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聚焦轄區群眾品質生活打造,優化服務載體,創新服務機制。不斷放大“五心亭”效應,促進黨支部作用發揮更加有力、為民服務更加到位。在“錦竹鄰里小廣場”上,志愿者們定期為居民提供義診、理發等便民服務,用“貼心服務”提升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評。以社區黨建服務微機制的落實落細,著力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開展便民服務
今年,錦竹苑居民區將繼續開展系列活動,不斷升級“錦竹鄰里圈”項目,加強“錦竹鄰里”便民服務和樓道建設,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功能,激活小區治理"一盤棋",共同營造和諧、溫馨、宜居新家園。
上觀號作者: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