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黃島小學六年級美術課上,記者看到每位學生手里拿的不是傳統的彩筆,而是一支壓感筆,通過平板電腦,用專業的繪畫軟件進行美術創作。小學生熟練揮舞手中的壓感筆,在屏幕上或點或圈,或勾或涂,完成線稿、涂色、修正……享受著美與科技融合的現代課堂。這都源于青島西海岸新區全區中小學實現的智慧教育“全覆蓋”。
升級智慧教育環境,實現教育環境智能化。如今,平板電腦已經成為全區教育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實現網絡萬兆到學校、千兆到終端,無線網絡全覆蓋。近年來,青島西海岸新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于2019年啟動“因材施教”人工智能+教育創新應用示范區項目,構建了“教育環境智能化、教育資源優質化、教學應用創新化、信息素養高標化和教育治理精準化”的“五化”智慧教育體系。目前,該區已成功入選國家級信息化教學實驗區、中央電教館在線教育應用創新項目區、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行動試點區域和山東省智慧教育示范區。截至記者發稿,已建成152所智慧學校、4832個智慧教室,為全區13384名教師、92342名學生配備移動智能終端,形成覆蓋全場景的教學應用生態。
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優質化。“各位同學下午好,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下午3點半,青島西海岸新區崇明島路小學教師殷春曉化身“主播”,用平板電腦進行一場不一樣的直播課。而觀眾,則是全區幾千名學生。通過這種在線課堂,寒假期間,該區名師團隊與全區8萬余名中小學生云端相聚,為他們進行指導與服務,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動學生全面發展。
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該區扎實推進“三個課堂”,落實“雙減”政策要求,依托智慧教育直播平臺,統籌區內外名師資源,打造“青青益課”網絡公益課堂,開設公開課192節,累計吸引中小學生近百萬人次在線學習。同時,為滿足學生課后學習與家校共育,開設青青益課“三名講堂”在線學習平臺,上架小、初、高三個學段全學科精品課程包2000余個,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專題教育資源,并針對疫情特別推出家庭教育、心理健康輔導課程,學生及家長累計在線學習220萬余次。
創新智慧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應用創新化。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四中學8年級教室里,只見數學教師閻咨諭輕點手中的平板,練習題被一鍵傳送到每位學生平板上。學生提交答案后,閻咨諭的平板上立即顯示出了題目的完成率、正確率等詳細的數據分析,她馬上開始對易錯點進行細致講解,并提醒出錯的學生注意從哪些知識點入手,進行重點復習和鞏固。
校長王永剛介紹說,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提供的數據結果有助于實現學校、年級、備課組、班級、教師、學生個人等六個層面的精準數據分析。如教師個人針對數據,來反思自己的備課、上課、批改輔導及對所教學生學情的分析;學生個人進行自我反思,在班級交流,相互借鑒;各層面可把亮點加以推廣,找問題和短板,定措施、抓落實,從而實現因材施教,精準教學。
據介紹,智慧教育正在給全區中小學帶來教學成效的顯著轉變:形成基于“課前、課中、課后”的三段式課堂教學模式66個,助力師生減負增效,促進教學效率、教學質量雙提升;通過發揮數據分析優勢,實現學生個性化學情“畫像”和學習方案“私人定制”;構建“123X”作業管理新模式,多維度、立體性、個性化地引領學生健康成長;打造信息技術在智育、美育、體育教學中的創新應用模式,落實“五育并舉”。
提升師生信息素養,實現信息素養高標化。今年暑假,全區近3000名教育干部和教師化身“考生”,通過手中的平板電腦,嚴格檢測自身掌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信息素養水平。“全區干部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測試已連續開展三年。旨在融合構建‘培訓、學習、教研、測評’于一體的教師信息素養提升新路徑,推進信息化教學模式創新、實現智能技術與教學實踐的深層次融合。”新區智慧教育指導中心負責人任萌表示。
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實現教育治理精準化。走進新區智慧教育指導中心,記者看到有一塊藍色的大屏。通過這塊大屏,不僅可以總覽全區智慧教育建設的整體情況,還能聚焦某一所學校的具體使用情況,點線面結合,真正做到數據全面采集、多維分析、精準指導,為全區教育教學提供科學、精準、可靠的量化分析支撐,實現教育服務供給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青島西海岸新區教體局局長于瑞泳告訴記者,全區要大力發展智慧教育,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辦好老百姓“家門口”優質教育,讓每個孩子人生都出彩。(記者 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