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一種改變與創造的力量,一種帶來可能性的力量,一種把空白時間變成飽滿歷史的力量
“把學到的本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斗的道路上”,新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回信,在年輕人中激起強烈反響。殷殷囑托,寄托著一個時代對于青春活力的強烈期盼。新時代、新氣象,不負韶光、激揚夢想,用青春唱響奮斗的主旋律,可謂恰逢其時。
“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中國改革開放40年,青春活力串聯起無數個經典瞬間。1977年,570多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標注“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1984年,一個中國小伙子在長城上的照片,登上了《時代周刊》的封面,“中國的新面孔”高舉改革大旗;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特意提出,“我要握一握年輕人的手”,在此之后,一大批青年從機關下海創業,成為中國經濟史上的“92一代”。某種意義上,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中國奇跡,正是一個“以青春之我”,“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的過程。
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活力迸發,離不開朝氣蓬勃的青春之歌。這也為過去5年的生動實踐所證明。長征六號火箭研制團隊組建時,平均年齡只有27歲;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1歲的年輕技工,在世界技能大賽上大放異彩;共享單車敲開了共享經濟的大門,創業團隊卻多為80后、90后……無數年輕人迸發出來的青春活力,甚至讓投資人感覺到,投資80后、90后正成為一種“商業正確”。黨的十九大報告號召廣大青年,“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在為人民利益的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正是要為更多青年提供實現夢想的舞臺。新時代,毫無疑問將是青年和青春的時代。
然而,沒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80年代的青年曾面對“潘曉之問”,而今天的青年也有著別樣的成長煩惱。“葛優癱”“喪文化”“佛系”等說法,也許只是部分群體的戲謔,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一些青年的困惑:面對現實壓力,奮斗是否還是改變命運的不二法寶?面對上升壓力,拼搏是否還能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低欲望社會”如果提前到來,到底去哪里尋找詩和遠方?“有三歲之翁,有百年之童。”青春活力無關年齡,而是一種積極心態,一種對未來的正向預期,一種追求卓越與成功的沖動。正因此,為了激蕩青春夢想,整個社會都應該與青年共同成長,既讓他們樹立對未來的正向預期,同時解開他們的心理困惑。
“我們的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他們的使命是根據歷史的邏輯來創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條件。”一方面,機會來自制度給予的機遇。無論是財富的分配,還是發展的環境,抑或是命運的改變,都需要從外部為青年拓寬更多上升渠道,為他們提供更多人生出彩、夢想成真的機會,才能在新時代最大限度激發起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機會來自內部的自我生長。在這樣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創新挺進“無人區”、發展開拓“新藍海”,這些領域沒有既得利益,也沒有論資排輩,恰恰適合青年開疆拓土、揮斥方遒,只要站上風口,機會就能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為什么不把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奮斗的土地上,讓自己成為機會眷顧的那個有準備的人呢?
“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魯迅曾如此寄望于青春活力。青春是一種改變與創造的力量,是一種帶來可能性的力量,是一種把空白時間變成飽滿歷史的力量。萬眾矚目的新時代,不僅需要而且必將激起這樣的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