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陳力哲在西交利物浦大學里,做了四年生物與工程學的跨學科研究。申研時,他主申生物醫學工程方向,狂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佐治亞理工學院、杜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等七所名校offer。
今年九月,他即將前往連續多年專業排名全美第一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啟下一階段的研究探索之旅。
“回望過去的學術經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出有意義的交叉學科研究?!?陳力哲說。
(資料圖片)
“在西浦自由開放的學術環境中,我跟隨著自己的興趣做出了每一步選擇,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構成了這段獨一無二的本科學習經歷?!?/p>
他的故事是怎樣的?聽他娓娓道來。
做機器很酷,但不能光想著玩“花活”
從中學開始,我就覺得工程學很奇妙,但那時還只是興趣,從來沒想過到底該做什么應用,真正開始思考自己要做些什么,是在看了一本神經科學的書之后,書里提到一個著名的病人——亨利莫萊森(Henry Molaison)。
1926年出生的亨利在10歲左右出現癲癇,在27歲接受了一次實驗性的腦部手術。手術后,盡管癲癇癥狀得到控制,但亨利患上了嚴重的順行性失憶癥。從此,亨利變成代號HM的職業病人,參與科學家的研究工作,為醫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故事里最觸動我的是獲得亨利腦成像的“氣腦造影”技術:要先抽干患者的腦脊液,再用針把空氣從患者腰部注射入大腦;為了獲得更清晰的造影,還要把病人綁在椅子上擺出扭曲的造型,甚至頭腳顛倒反復旋轉。
我覺得太恐怖了。但如今有了CT、MRI等先進的醫學工程技術,病人就不用這么痛苦??梢娍萍?、機器和工程的發展,對于推動醫學進步真的非常重要。
但哪怕是擁有很多先進技術的今天,世界上似乎也還有很多病人,在面臨一些困難、承受著痛苦。這時候我才感覺到:我在工程學上的發展,不能只停留在興趣上,得想想怎么學知識幫助他們,哪怕只能幫一點。
就這樣,我了解到生物醫學工程專業(BME)——運用工程技術手段去解決醫學中的有關問題,這完美地契合了我的興趣和目標。
但高考后,我沒有選擇開設BME的大學,而是來了西浦。我看了一些BME專業的課程,就是工程和生物各學一些,知識上并不連續,這種我不喜歡。那不妨來西浦這種更自由多元的大學試一試,自己把工程和生物連接上,等碩博再去BME專業深造。
我覺得還是應該把工程作為以后發展的核心和基礎,于是選擇了西浦智能工程學院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
初體驗:用工程思維解決生物難題
剛來西浦我就聽說了國際遺傳工程機器大賽(iGEM),這是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的頂級賽事。iGEM里面的這個“E”是“engineered”,所以它不是傳統的生物科學,而是要用工程思維、基于現有的生物元件造出新東西來解決問題,這不正是我想做的!
我知道西浦每年都有本科生組隊參賽,但大部分隊員都來自生物科學系。我嘗試報名,然后順利通過了面試,成為了西浦iGEM團隊有史以來的第一個機電背景的工科生。
即使我有生物知識的積累,但做項目還需要更多,好在我的隊友是一群愛生物學愛到瘋狂的人,吃飯的時候也要討論兩句通路和實驗設計。
我們幾個人泡在iGEM的工作室里,圍繞著各種問題各種聊;我也給他們講工程上的東西,不講具體東西怎么做,更多的是分享工程思維。
他們給我講怎么做科學的生物實驗設計,我給他們講判定系統是否合理的工程指標。聊來聊去,雙方對兩邊的知識都有了足夠的了解,慢慢地就融到一起了,創造出了我們在iGEM2021中獨一無二的設計。
這種討論是我認為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我當然可以通過自己看書補充知識,但這樣培養不了素養?;ハ喾窒碛^點再碰撞出新的想法,這實在是太寶貴了。
(西浦代表隊在2021年iGEM大賽中斬獲金獎)
我們項目的主題定為食源性疾病以及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檢測手段。傳統檢測方法可能需要進行長時間的培養,或者用傳感器測出標準曲線再比對細菌濃度,但這對于沒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商戶和消費者實在是太困難,也不實用。
于是,我們把細胞自我調節機制和工程的定量控制系統結合在一起做出生物傳感器,最后使用者只需要看熒光反應的有或無,就知道細菌濃度是否超過了規定的檢測標準,是一個一目了然的二元系統,很工程思維。
思維素養和知識技能同樣重要
大一時,我上過一門機器人導論的通識課,課程老師是智能工程學院的宋鵬飛博士。宋老師提到自己在做醫工交叉領域的研究,我就默默記在了心里。
大三iGEM結束后,我在官網翻宋老師近期的研究方向和論文,發現他還做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生物傳感器,這也是我感興趣的!我趕緊給宋老師發郵件,申請加入項目組。沒想到宋老師10分鐘后就回復我:“沒問題,你的背景很適合?!?/p>
加入后,我以前輩們的研究為基礎,做檢測心梗的紙基微流控。我做出了一套完整的平臺,搭載自動化紙基微流控器件,把樣品滴在上面就可以自動對急性心梗進行診斷。
宋老師(上圖右)是微流控的專家,在機械工程的專業知識上給了我很多支持;而我也在宋老師的幫助下,開展了自己的項目設計與實驗驗證。
這種思想上的交流和討論是我很看重的。宋老師非常開明,也很愿意和我聊,我不是老師的“苦力”,老師也不是我的“領導”。我們在一塊能想到很好玩的東西一起去做,這種氛圍我特別喜歡。
要說宋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專業和知識扎實,這也是我們智能工程學院的特點,老師們真的做到了傳道受業解惑。他們不光是教知識,更多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而當學生思考了,就會不可避免地拿課外知識問老師,如果老師沒有足夠的專業背景,又怎么解答我們的疑問呢?
正是有了這些技術和知識的支持,有他們的培養,我才沒有變成空有思維素養沒有干貨技能的人。
沒有好的基礎,怎么去更大的平臺
做完微流控的項目之后,我跟有臨床背景的專家們交流過在醫學上的使用。盡管我的初衷是希望這種檢測手段讓普通大眾也能操作,從而幫助醫生快速判斷病情、緩解醫療資源擠兌,但他們給我反饋說,在臨床實用性上依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這其實就是系統思維DBTL循環(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一部分:收到反饋,那我再去改進設計就好。所以我現在要去約翰霍普金斯,去接觸世界前沿的醫學和公共衛生學,去做前沿的生物、醫學、工程的交叉研究,把自己的產出往前再推一步。
很早我就想好要往BME方向發展,要做出有用的、對人們有意義的東西,但擁有全美第一BME專業的約翰霍普金斯不是我的終極目標?;蛘哒f,我不是沖著它才做了這些研究,而是跟隨著興趣,一步一步摸索著走到今天。
為什么我一個學機械電子工程的能申到約翰霍普金斯的BME,說真的,過程中少了哪段我覺得都不行,是我在西浦所有的經歷和因此形成的認知把我送到這里。
西浦是我成長路上很重要的一個地方,它給了我非常好的教育和自由包容的環境,讓我在這里磨礪,打好了基礎再去下一個平臺發展。I’m proud to have been an XJTLUer.(我很自豪自己是西浦人。)(記者:胡秋辰 攝影:趙宸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