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2023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第155期
考試題庫:[各地區試題] [模擬試題] [強化訓練題] [每日一練]
科目一(1-4)
(資料圖片)
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基本能力中邏輯思維能力之概念關系的內容。數學家不僅僅包括希爾伯特和華羅庚,故此他們屬于數學家中的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數學家是教育家,所以得出“有的數學家是教育家”的結論。綜上所述,B項正確。A、C、D三項表述都錯誤,故排除。
故正確答案為B。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了教師基本能力中的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由題干第二句“持久的生命力有賴于其影響力”可知,“影響力”是“持久的生命力”的必要條件,“社會大眾的喜愛是構成影響力的前提條件”可知,“社會大眾的喜愛”是“影響力”的必要條件,因而,可推出“社會大眾的喜愛”是“持久的生命力”的必要條件,A、C、D三項都將“社會大眾的喜愛”當成充分條件,不符合題意,故排除;B項:“不受大眾喜愛的文化就沒有持久的生命力”,“社會大眾的喜愛”是“持久的生命力”的必要條件,符合題意。
故正確選項為B。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PowerPoint的應用。在PowerPoint2003中,打開直接放映的文件的擴展名是.pps。B項正確。
A項:PowerPoint2003的擴展名為.ppt。與題干不符,排除。
C項:PowerPoint2003文件模板的擴展名是.pot。與題干不符,排除。
D項:PowerPoint2007以上版本的演示文稿格式的擴展名為.pptx。與題干不符,排除。故正確答案為B
4.【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計算機常識的了解。應用程序窗口最小化后,該應用程序會自動轉到后臺運行,不影響正在使用的程序,處于仍在運行狀態。D項正確。
A、B、C三項:與題干不符,排除。
科目二(5-10)
5.【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學習動機的分類。根據動機行為與目標的遠近關系,可將動機分為近景性動機和遠景性動機。近景性動機與近期目標相聯系,遠景性動機與長遠目標相聯系。按學習動機與學習活動的關系,可以分為直接動機和間接動機。直接動機是由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引起,表現為對所學習的學科內容或學習活動的直接興趣和愛好。間接動機與社會意義相聯系,是社會觀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師期望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
題干中蕾蕾是一名大三學生,為了畢業后幫助他人而學習,這與長遠目標相聯系,屬于遠景性動機,故排除 A、C 兩項。題干中蕾蕾為了使他人擺脫精神上的痛苦而努力學習,這種動機與社會意義接相聯系,屬于間接動機,故排除 B 項。因此 D 選項正確。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奧蘇貝爾等人把動機分為三方面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是指個人為了保持長者們或們的贊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一種把學習或工作做好的需要。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和獨立性地增強,附屬的內驅力不僅在強度上有所減弱,而且在附屬對象上也從家長和教師轉移到同伴身上。故 D 選項正確。
到了兒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的強度有所減弱,而來自同伴、集體的贊許和認可逐漸替代了對長者的依附。在這期間,贏得同伴的贊許就成為一個強有力的動機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則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學生學習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從中獲得相應的地位和威望。到了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則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
綜上所述,ABC 均不符合題意,故此題選擇 D 選項。
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的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表明,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系是倒 U 型曲線關系。一般來說,動機強度處于中等水平時,工作效率。因此 C 選項正確。
A 選項,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為倒 U 型曲線關系,也就是說當動機強度超過一定水平之后不會提高學習效率,反而會使學習效率下降。因此,A 選項說法錯誤。
B 選項,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之間的關系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總體上呈倒U 型曲線關系。因此,B 選項說法錯誤。
D 選項,不同難度的任務的動機水平各不相同:當學習任務較簡單時,只有較高的動機水平才能夠達到學習效率水平,否則可能會因為動機不足導致輕視任務,從而使效率降低。故該選項說法有誤。
ABD 三項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選擇 C 選項。
8.【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本題考查教學組織形式。復式教學是指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里,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里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主要是在偏遠的人口稀少的農村,或者其他人口少、師資缺乏,交通又不方便的地區實施。
A選項,群體教學又稱“班組教學”,是初級的集體教學形式。它存在于歐洲中世紀末期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學校教育中,也表現在我國宋、元、明、清各代的官學和書院的教學活動中。其基本特征是:教師向一群(幾十名)學生授課,但不是固定的班級,學生彼此年齡和程度各不相同,學習進度、修業年限也不一樣;由數名教師分工負責班組的教學工作,一般由一個教師主講,若干名教師輔助講授;主要由教師個別地給每個學生講授、指導,同時班組學生也共同進行某些學習活動,如朗讀、討論等;學校有修業計劃和具體安排的章程,但沒有統一規范的教學制度,學生入學、肆業、畢業,都不固定。正是群體教學的發展,為班級授課制的萌芽奠定了基礎。
C選項,小隊教學是由若干教師組成教學小隊,共同研擬教學計劃,并根據各人所長,分工合作,將學生安排于最適當的教學環境中,共同完成一項(或一班)教學任務的組織形式。
D選項,分組教學又叫分層教學、能力分組,指在按學生能力或學習成績把他們分為水平不同的組進行教學。分組教學也是集體教學的一種形式。
A、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
9.【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此題考查的是班級管理的模式。班級管理的模式有以下四種模式,分別是班級常規管理、班級平行管理、班級民主管理、班級目標管理。
選項A,班級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過對集體的管理去影響個人,又通過對個人的直接管理去影響集體,從而把對集體和個人的管理結合起來的管理方式。
選項B,班級常規管理,是指通過制定和執行規章制度管理班級的經常性活動。
選項C,班級民主管理,是指班級成員在服從班集體的正確決定和承擔責任的前提下參與班級全程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在這種管理模式中,有助于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發揮學生的主人翁的精神。
選項D,班級目標管理,是指班主任與學生共同確定班集體總體目標,然后轉化為小組目標和個人目標,使其與班級總體目標融為一體,形成目標體系,以此推動班級管理活動,實現班級目標的管理方法。
題干中“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班級事務,成為班級的主人”這是民主管理的體現。故答案選C。
10.【參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就德育來看,因材施教原則是指進行德育要從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品德發展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進行不同的教育,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德育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世界;根據學生個人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有計劃地進行教育。
比如,一個的教師告誡新來的教師時說:對學生進行德育要牢記“一把鑰匙配一把鎖”就體現了因材施教原則;對待學生錯誤時,教師事先詢問其犯錯的原因,具體情況之后再進行處理,這樣的教育亦體現因材施教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