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2023年教師招聘考試每日一練第134期
1.【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先行組織者。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要比學習任務本身有較高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并且能夠清晰地與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和新任務關聯起來。 其目的是為新的學習任務提供觀念上的固著點,增加新舊知識之間的可辨別性, 以促進學習的遷移。也就是,通過呈現“組織者”,在學習者已有知識與需要 學習的新內容之間架設一道橋梁,使學生能更有效地學習新材料。故本題說法
正確。
【資料圖】
2.【答案】AB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境性。
選項 A,學習的主動建構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們要主動地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選項 B,學習的社會互動性。學習者是通過對某種社會文化的參與而內化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有關的工具的過程,這一過程常常需要一個學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
選項 C,社會實踐性屬于干擾項。
選項 D,學習的情境性。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情境性的認知觀點。知識存在于具體、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動之中,不是一套獨立于情景的知識符號,只有通過實際應用活動才能真正被人理解。人的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活動聯系在一起,通過對某種社會實踐的參與而逐漸掌握有關的社會規則、工具、活動程序等,形成相應的知識。
題干中,描述的是建構主義的相關內容,故選擇建構主義學習觀內容,選項 ABD均符合題意,故本題答案選擇 ABD。
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建構主義學習觀。
選項 A,行為主義理論的核心觀點認為,學習過程是有機體在一定條件下形成刺激與反應的聯系從而獲得新經驗的過程,強化在刺激和反應聯結的建立中起著重要作用,不符合題干描述。
選項 B,人本主義學習觀從全人的視角闡述了學習者整個人的成長歷程,以發展人性,注重啟發學習者的經驗和創造潛能,引導其結合認知與經驗,肯定自我,進而自我實現,不符合題干描述。
選項 C,新行為主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發展。他通過復雜的實驗技術,提出了新的行為概念,即人類行為在很多方面被能客觀地詳細陳述和操縱的環境所控制,因此被稱為新行為主義。新行為主義的主要理論是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個體隨意行為的建立。是對華生行為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故不符合題干描述。
選項 D,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要把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題干中強調的是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學習資料生成意義的過程,故本題選 D。
4.【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支架式教學的理解。
A 選項,發現式教學是指學生通過自身的學習活動發現有關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種教學策略。它由布魯納明確提出,是一種以學生自身活動為主的教學策略,適用于小組和個別教學。該方式強調學生自身的學習活動。
B 選項,交互式教學是基于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開發的一種進行讀寫能力的動態中介模式。該模式強調在讀寫能力的教學中教師對中介意義的共享,通過在教學活動中發生的社會性交互作用,既發展了教師的導向作用,又使師生各自獲得發展。
C 選項,程序教學是一種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自學教學性材料的個別化教學方法。該方式是一種學生自學的方法。
D 選項,支架式教學是建構主義者提出的一種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引導著教學,使學生掌握、建構和內化所學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
綜上所述,選項 A、B、C 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答案為 D。
5.【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建構主義教學觀及相應的教學模式。
A 選項,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的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它是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較復雜的問題通過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學習者自己能沿著“支架”逐步攀升,從而完成對復雜概念意義建構的一種教學策略。
B 選項,拋錨式教學有時也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這種教學要
求學生到實際的環境中去感受和體驗問題,而不是聽這種經驗的間接介紹和講解。在實際情境中一旦確立一個問題,整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拋錨式教學模式由 5 個環節構成:(1)創建情境;(2)確定問題;(3)自主學習;(4)協作學習;(5)效果評價。
C 選項,隨機進入式學習策略指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可以從多個角度對信息進行建構,獲得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學要促使學生在多個情境中,從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建構,以達到對知識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把學習與具體情境聯系起來,形成背景性經驗,促進知識的遷移。
D 選項,角色扮演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學互動的一種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創設情境確定問題的自主學習策略是拋錨式學習策略。故本題選 B。
6..【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選項 A,隨機進入式:呈現情境-隨機進入學習-思維散發訓練-小組協作學習-學習效果評估。
選項 B,拋錨式: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選項 C,支架式:進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導探索-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效果評價。
選項 D,探究式: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實驗-收集數據-得出結論。
題干中教學模式符合隨機進入式流程,故本題答案選擇 A。
7.【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社會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是認知學習理論的
新發展,對當前的教學改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不是一個特定的學習理論,而是許多理論觀點的統稱。
選項 A、D,激進建構主義是在皮亞杰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馮·格拉塞斯
費爾德和斯特菲為代表。激進建構主義的基本原則:①強調認知活動的建構性質,一切知識都是由認知主體主動建構起來的。②肯定認知活動的個體性質,認知的機制并不是去發現本體論的意義,而是適應自己的經驗世界,組織自己的世界。他們認為每個認知主體具有不同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結構。在激進建構主義者看來,個人的建構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所以激進建構主義常常被稱為“個人建構主義”。
選項 B、C,社會建構主義是在維果斯基的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鮑爾斯費爾德和庫伯等人為代表。基本觀點: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每個認識世界的個體而言都是共通的;知識在人類社會范圍內建構起來,為了盡可能達到與世界本來的面貌一致,知識又地被人類改造著。同時,他們認為社會環境、社會共同體對認識活動具有重要作用,個體的認識活動只有在特定的社會化境中才得以實現,個體的建構活動所產生的“個體意義”實際上包含了對相應“社會文化意義”的理解和繼承。可見,雖然社會建構主義者也把學習看成個體建構自己知識和理解的過程,但他們更關心的是建構過程中社會性的一面。
根據題意,本題選擇 B。
8.【答案】√。解析:本題考查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在自己的活動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個性化的、獨特性的經驗,每個人有自己的興趣和認知風格,所以,在具體問題面前,每個人都會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個人的理解往往著眼于問題的不同側面。故表述正確。
9.【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建構主義的知識觀。建構主義的知識觀主要內容有:
(1)知識并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也不是最終答案,而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即選項 A 說法正確。
(2)知識并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并不能拿來就用,一用就靈,而是要針對具體情景進行再創造。即選項 B 說法錯誤。
(3)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但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對這些命題都會有同樣的理解,因為理解只能由學生
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即選項 D 說法正確。
選項 C,生存是掌握知識的目的。建構主義認為,掌握知識的目的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探究和掌握真理。建構主義的知識主要是指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這種知識和認識必須是有用的。
綜上所述,選項 ACD 均與題意不符,故本題答案選擇 B。
1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非指導性教學法,又叫促進教學法,是美國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首倡的,是建立在他的人本主義教育價值觀基礎上的。所謂非指導性教學法,就是創造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氣氛,教師(促進者)充分地信任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感到安全與自信,充分顯露自己的潛能,朝向自我實現。可以說,人際關系是非指導性教學法的核心與關鍵。
選項 A,范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律的方法。由瓦·根舍因提出。
選項 B,討論法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進行探討、辯論,從而獲取知識的一種方法。
選項 D,發現法,通常稱作發現學習或問題教學法,就是讓學生通過獨立工作,自己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掌握原理的一種教學方法,由布魯納倡導。
綜上所述,本題選擇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