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6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資料圖片)
不再失聯
“雙減”新政,本意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但從實際效果看,似乎有些南轅北轍。造成學業負擔過重成因是多方面的,根子在于成人世界競爭帶來的焦慮情緒不斷發酵膨脹,最終傳導到學生那里,學生自然成了逃脫不了承受對象。
有人說,只要造成學業負擔的社會根源不消除,“減負”就只能是癡人說夢。此種說法未必過于悲觀,也太絕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許無法動搖社會群體已經扭曲的教育價值體系,但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教育良知,少逢迎多建設。
朱永新先生說,對于中國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動與建設,只有行動與建設,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顛覆性的批判與重構。如果每一個教育人都能自覺做好“減法”,也許能為學生提供一個暫時的避風港。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令人窒息的教育生態
教育是為人的生命而存在,命都沒了,教育還有什么意義呢?——朱永新
2023年新冠疫情后,有多少在校學生自殺了?網絡上無法查找到確切的數字。僅從我們周邊了解到的一些零星信息看,這個數字如果統計出來,一定令人觸目驚心。我們姑且不去談論到底有多少孩子選擇了輕生,但很有必要追問:何以那么多花季少年毅然決然和這個世界作別?
網上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平均每分鐘就有2個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在自殺原因的排列中, 學習壓力過重占第一位(45.5%),其次為 早戀(22.7%), 父母離異(13.6%)。在自殺者的年齡排列中,12歲占第一位(40.3%),其次為14歲(22.7%),11歲和13歲(13.6%)。
“現在的孩子太脆弱”,這是我們聽到某孩子輕生的消息后,慣常下的結論。固然,被稱之為“玻璃人”的新生代抗打擊能力嚴重缺乏,但是來自外部的非理性學習壓力、重道理輕感受的陪伴方式以及打擊式為主的教育行為,也是導致一些孩子對世界絕望的罪魁禍首。 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最近幾年,中國人口出生率迅速下滑,幼兒園已經開始迎來“關停潮”。為什么三胎政策放開后,仍然還有很多人不愿意生孩子?在網上看到有人這樣調侃: 教育,是最好的避孕藥。讀來有些哭笑不得,也令人深思。
當“內卷”“雞娃”“焦慮”這些語詞橫行時,我們確實需要警醒: 當下的教育到底怎么了?每年高考結束之后,校園里出現的“六月飛雪”表明,15的教育,我們竟造就了一群痛恨書本、痛恨學習的人,這是對教育、對社會的最無情“打臉”。
“減”出生命的輕盈 :教育行走的應有姿態
如果你同時追兩只野兔,那么你一只也捉不到。 ——英國諺語
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常識:如果想移植一棵大樹,必須將其枝葉剪除到最少,否則難以成活。
中國道家文化早就提出了 “大道至簡”的思想,西方建筑大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也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理念,兩者都在說明一個道理:要得過多,會因不堪重負,導致崩潰;極簡思維,反而容易圓滿。
林徽因的侄女林瓔在美國設計越戰紀念碑時,放棄了在地面上增加點什么的思維,而是采取在地面減少一些東西,向下挖,如同在給大地撕開了一道口子,留下了傷痕。這種用減法思維做出來的設計,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近幾年流行的“極簡思維”提出:要通過各種方式 ,減少被各種雜念控制的時間,清理出更多空間來專注做最重要的事情。
在《減法》這本書中,作者認為做“減法”有四條原則: 一是思維反轉,用加法前先嘗試用減法; 二是拓展,既考慮加法,也考慮減法; 三是提煉,把關注點放在人的身上; 四是堅持,始終堅持做減法。
循著這四條原則,我們可以檢視一下學校管理的改進策略:過于頻繁、時間超長的會議,是不是應該實行會議次數和時長的“預算制”?形同于機關的科層制管理,是不是應該實行大平層、項目化管理,讓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找到位置?滿天飛的學校理念文化系統,是不是該剔除冗余的廢話,只留下屬于自己句子?眼花繚亂的課程系統,是不是該整合成跨學科學習的大項目,體現“寧在點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理念? 學校管理只做加法,也許能讓你與別人相同,但堅持做減法卻能讓你與眾不同。
無論做加法還是做減法, “人”才是出發點和歸宿。所有教育問題的發生,關鍵在于我們把“人”概念化了。當人的真實需求被遮蔽、被模糊了,教育就容易異化。比如,下課鈴響起,有很多看似敬業的老師喜歡拖課,因為他還有教的任務沒有完成,但學生此時的需要是趕快出教室輕松一下。其實這樣的老師是典型的不專業,用拖課做加法,得不償失。《減法》作者認為,做減法要 “減至激發出喜悅為止”。
談到減法,盧志文先生說:“食物做減法,帶來清爽 ;事物做減法,帶來清福;人物做減法,帶來清靜。”朱永新先生說,“教育的減法,就是要減掉不必要的知識,減掉不必要的課程”“把教育的減法與生命的意義結合起來思考”。
如何做好教育的“減法”?陶行知先生一百多年提出的 “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巴、 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時間 ”,就是最好的教育減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 解放即減法。
在《教育的減法》這本書中,朱永新先生從八個維度提出了教育減法的路徑,即目標的減法: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學制的減法:中小學改成10年又如何;內容的減法:這是人工智能時代;文憑的減法:從文憑社會走向能力社會;觀念的減法:教育的減法是否會降低國家競爭力;父母的減法: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學校的減法:課前與課后的關系;社會的減法:協同育人,功能不減。
教育“減法”的另一面:把簡單留給用戶,把復雜留給自己
認知升維,行動降維;遵循常識,可以讓生活更簡單;簡單的留給用戶,復雜的留給自己。——奧卡姆剃刀原理
蘋果手機之所以風靡全球,源于其用自己背后的復雜系統,為用戶提供了最簡單的操作界面。教育的最大用戶是學生。如果教育服務者自身的專業發展總是做減法,帶給學生的教育體驗就會越復雜;反之,如果自身的職業素養越專業、越復雜,帶給學生的教育體驗就越輕松。高水平的老師有底氣少布置作業或不布置作業,是因為其自身在不斷做加法。
盡管做好教育的減法,不只是學校、老師單方面的責任,但作為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自掃門前雪”。就學校場景來說,做好教育的加減法,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做好課程的加減法。在課程價值上,要減少“唯分數”而教的思維,增加“為成長”而教的意識;在課程內容上,要減少簡單的信息提取,增加思維的進階;在課程資源上,減少只是在教材內逗留,增加教材之外的涉獵;在課程實施上,減少過分的分科學習,增加跨學科學習;在課程評價上,減少過于頻繁的考試排名,增加展示性、增值性評價。
二要做好課堂的加減法。在學習目標上,要減少教師立場,減少割裂化的三維目標,增加學生立場,增加素養導向的目標;在學習內容上,要減少過多的記憶、理解、應用的任務,增加適度的分析、評價、創造的任務;在學習方式上,要減少“我來告訴你”“我來提問你”的教為主的模式,增加“我來陪伴你”“我來傾聽你”的學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在學習時間上,要減少拖課、減少完成任務時間模糊的做法,增加每個任務完成的倒計時提示;在學習評價上,要減少指向不明的點贊表揚,增加挑戰性任務完成情況的量規評價。
三要做好評價的加減法。要減少“紙筆考試”,增加“紙筆+情境化游考”,如在小學中低年級推行快樂游考;減少“秋后算帳”式排名、考核,增加及時性反饋、肯定為主的評價,如有些老師推行的“作業不打叉”的嘗試;減少“橫向比較”分出三六九等式的評價,增加縱向看進步增值評價,如推行“讓每個學生都獲獎”的評價改革;減少“單一主體”的主觀臆斷,增加多元主體、同伴激勵,如讓同伴定期對同學寫出“我喜歡你的N個理由”等。
四要做好家校溝通的加減法。在理念上,要減少高高在上、彼此疏離的局面,增加家校雙方彼此互為同盟軍、合伙人、朋友圈的關系;在內容上,減少由基于分數、學生犯錯行為的通報、告狀,增加基于成長、共話未來的溝通;在方式上,減少單純用電話、微信言說,增加面對面的生命在場式傾聽。
當下,來自以監督、控制為主的權力系統的文山會海、各種檢查評比及名目繁多的進校園活動,讓學校管理者很難有心事靜下來好好思考如何辦學。一些懶政思維的校長很容易把來自上層“非教育”“負教育”甚至“反教育”的東西,不加過濾地扔給教師,造成了很多老師認真備課的時間被擠壓了。面對“負教育”,學校管理不能“入鄉隨俗”,而應該當好“防火墻”、 “變壓器”、“轉換閥”。在“雙減”的今天,教育如果能夠真正慢下來,多一點留白,少一點功利,孩子們的童年便多一分悠閑,少一分焦慮,距離智慧人生也就更近了一步。
本文來源: 靜夜思享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兩年破局,這位局長為鄉村教育找到了一條出路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