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是新學期的開始,意味著孩子們即將邁入學習新階段。很多家長在將孩子第一次送進小學時都感到頭疼,因為經歷著從幼兒園向小學轉變的孩子們往往充滿著膽怯、畏懼與不適應的心理,這種時候做好幼小銜接就尤為重要。如何幫助孩子們做好進入小學的準備,平穩地由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身心準備·會憧憬
對兒童而言,對于環境轉變的感悟更突出于其身份的轉變,所謂安全感是環境適應的習慣內核,所以,提前熟悉小學生活環境尤為重要。
(相關資料圖)
家長可在假期通過多種渠道提前讓孩子了解小學生活,例如聊聊小學的學習生活是怎樣的,與幼兒園有什么不同,或者可以聊聊父母小學時的經歷感受,還可以提前帶孩子到小學參觀,了解未來學校的校園環境,與熟悉的小學生交流,鼓勵孩子以小學生為榜樣,激發孩子入學的愿望。除了基本的心理建設外,家長還要鼓勵孩子參加形式多樣的運動,來提升自身協調能力,增強孩子體質,也可以通過畫畫、手工、拼搭等活動有意識地鍛煉孩子的精細化動作。總之,幼小銜接階段重在培養孩子對小學生活的期待與興趣,切記要以積極的態度感染孩子,而不可將焦慮的情緒傳遞給孩子。
生活準備·能自理
獨立自主是孩子順利開啟小學生活的必備能力,自理能力是生活適應的習慣內核。家長要以真實生活為重要教育場,關注孩子生活能力及習慣的養成。
首先,規律作息是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開端,家長有意識地按照小學生活調整孩子的作息時間,幫助孩子逐步樹立起時間觀念,引導其有計劃地合理分配時間,做到守時不拖沓。其次,講衛生,會整理,尊重勞動,也是良好勞動習慣與勞動品質的重要內容,減少父母包辦代替,自主穿衣吃飯,或者給孩子打造獨立的物品空間,引導孩子自己分類整理衣物、圖書、玩具、學習用品等,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進而學會珍惜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再者,增強孩子安全防護意識是幼小銜接不能缺少的內容,家長可以通過繪本、視頻、生活實驗等方式進行安全教育,增強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與能力。總之,幼小銜接階段要努力讓孩子學會獨立,有能力獨自面對小學生活中的問題。
交往準備·愛交友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我們需要在群體中交往,習得相應的社會品性,對于要開始獨立面對小學生活的孩子亦是如此。
表達是交往適應的習慣內核,家長應該緊抓于此,通過形式多樣的社交活動,讓孩子接觸到不同年齡段的伙伴,擴大朋友圈,逐漸在交流中消除孩子易膽怯、易畏懼的心理,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溝通能力;通過有趣的游戲、有意義的社區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培養規則意識,體悟誠信品質。孩子在團隊活動中領悟到的合作意識、集體歸屬感、榮譽感等都在為融入新集體做預熱。總之,幼小銜接階段要賦能孩子以積極的心態與能力,迎接小學生活中的人際關系。
學習準備·善學習
在孩子素質培育受到越來越多關注的當下,學習不僅是停留在掌握學科知識上,還應當著眼于學習興趣的引導、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首先,要注意呵護孩子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的天性,要將好奇轉化為好問的學習品質,獲得保持學習活躍度的重要動力。其次,要重點關心專注力培養,這一品質可以在靜心閱讀、認真傾聽中得到訓練,手捧好書,親子共讀,自己講故事,或專心聽家人、同伴講故事,都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家長也可以在動手實踐中訓練孩子專注力,比如畫畫、手工、迷宮、樂高、拼圖等,都能讓孩子專注于手部的精細動作。此外,獨立思考能力、想象能力也都直接指向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在自主思考中訓練思維,在天馬行空的想象中開拓發展的諸多可能。總之,幼小銜接階段是賦予孩子手持“善學”能力,自信馳騁于無垠學海的過程。
若幼小銜接是家長眼中的一座橋,那科學而充分的準備,則蘊含智慧之愛與托舉之力。若幼小銜接是孩童心中的一座橋,那借力跨越四大關卡,終將蓄勢為屆時新的騰飛。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曾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親愛的家長朋友,助力孩子能成為他喜歡的自己吧!
本文來源|人民教育,文內有刪減
本文作者|劉俐宏,單位系重慶市巴蜀小學校
視覺設計|王榮佳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下方圖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中國教育報好老師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