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出國留學人員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家長希望學生能盡早接受優質國際教育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同時,學生和家長也意識到,在低年級出國留學,學生將面臨生活和心理上的巨大挑戰。因此近幾年,“國內留學”也逐漸受到了學生和家長的熱捧,公立校高中國際班及私立國際學校數量及招生人數逐年增加。
■ 國際學校分類梳理
目前,中國的國際學校可以分為三大類:外籍子女學校、公立學校國際班、民辦國際學校。
外籍子女學校主要為解決使館以及外籍工作人員子女的就學問題而設立。根據教育部2012年的統計數據,這類學校有116所。北京地區以北京京西國際學校和北京順義國際學校為代表,采用全英文授課,不參加中國高考,學制為小前至高中12年制為主。其開設課程以IB通用國際課程為主,高中畢業后可以直接獲得IB國際文憑,憑此申英聯邦所屬國外大學。此類學校最大的特點是學生全部為外籍人士子弟,中國籍學生基本排除入學可能。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擺脫傳統的應試教育,但又受限于國家相關政策的規定“國際學校并不能夠招收中國國籍的學生”。在這種形勢下,公辦學校國際班和民辦國際學校應運而生。
2005年教育部發布《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之后,公立學校開始辦國際班。這類學校一般是以在高中階段進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形式來設立的,由中方學校承擔教學管理,同時面向外籍學生和中國學生。其開設課程以美國AP課程為主,高中畢業可以直接獲得中美雙文憑,憑此可以申請美國/英聯邦所屬知名大學。
需要注意的是,從2013年起,國家對公立高中國際班的政策開始收緊。當年,教育部出臺《高中階段國際項目暫行管理辦法》草案,明確對各類高中“國際部”和“國際班”,從招生、收費等多方面予以規范,對部分不符合規定的“國際班”進行清理或轉制。隨后,各地也紛紛出臺了相應的治理措施,或者限制其招生規模,或者將其改制,即從公辦校國際項目改為民辦國際學校,逐步采取措施治理國際班亂象。
公辦學校國際班的收緊,為民辦國際學校帶來了發展的契機。民辦國際學校目前是國際學校的主流,主要招收中國生源,部分或全部采用海外課程體系、教材和考試測評體系,并配備一定比例的外籍教師。學制通常為學前至高中,學生入學即可獲得國內外雙學籍,高中畢業可以參加國內高考,也可以直接申請美國或加拿大等國外知名大學。
■ 3大國際課程有何區別
目前國內開設的國際課程主要有三類,分別是IB、AP、A-Level。
IB課程,由世界文憑組織認可的通用課程,全世界統一理念、統一標準,在全球100多個國家4000多所學校使用。IB包括6組課程和3個核心課程。6組是指中文、英語、人文社科、實驗科學、數學計算機和藝術;3個核心課程是知識理論、大論文和社會實踐。
AP課程,也稱美國大學預科課程,最初是為美國學有余力的高中生設置,課程修夠一定分數之后可以在大學轉換學分。所以AP的理論知識難度相對較大,相當于美國大一期末考試。不過AP不是完整的課程體系,所以對學科數目沒有限制,選擇3—4門即可。
A-Level課程,英國高中課程,是全球影響力最強、最古老的一種國際課程,對于申請英聯邦學校的說服力非常強。A-Level相當于英國的11—12年級課程,許多國際學校現在也引入了IGCSE,即英國的中學的9-10年級課程,作為鋪墊。A-Level最大的優點是打破了組別、文理科限制,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科目,非常適合偏科的學生。
一般來講,意向國家直接決定著國際課程,雖然IB、AP、A-Level課程可以被全球主流名校接受,但是高中三年課程體系中滲透的研究方法,會給大學授課奠定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