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4147 字
閱讀時間約:6分鐘
本文章節:
(相關資料圖)
01、識別、應對校園欺凌,父母先做到2個前提
02、從這6個方面入手,作出有效判斷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里分析過,很多孩子遭受了校園欺凌后,不一定會如實告訴父母。相關文章:孩子遭受了校園欺凌,為什么不告訴父母呢?
可很多校園欺凌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學習障礙、社交障礙、抑郁癥、雙相障礙,還有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等。如果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
所以,既然孩子有可能不愿意、或不敢告訴父母,那父母就應該懂得判斷孩子是否有可能遭受了校園欺凌,這樣才更有能夠及時介入,盡量避免孩子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那么該如何判斷呢?
根據我們多年來結合精神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診療模式(MDT)臨床實踐,尤其是接診大量被欺凌過的青少年的經驗,以下提供一些具體化建議。
01、識別、應對校園欺凌,父母先做到2個前提
在講具體建議之前,為人父母者要先有意識地做到2個前提,才能更容易察覺到孩子的異常情況,進一步確認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園欺凌。
第一個前提,父母有意識地與孩子培養出親密的親子關系。
如果親子關系足夠親密,孩子在學校遇到較大的挫折、困難后,往往會第一時間跟父母說,父母很容易就能得知孩子在學校的動態。
就算孩子因各種原因,沒有及時將被欺凌的事告訴父母,但由于親子關系十分親密,父母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行為、性格等等,通過前后的對比,再結合我們下文會提到的一些建議時,自然更容易發現異常。
第二個前提,父母掌握高效的、科學的精神心理學知識。至少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 校園欺凌的相關知識。很多父母理解的校園欺凌都是狹義上的,比如孩子被同學打了、羞辱了。但現實中大部分孩子遭受的校園欺凌并不是十分重大的事件,而是輕、中度事件,甚至是隱性的校園欺凌事件,這都屬于“廣義上的校園欺凌”。
而且因為這些事件看上去不嚴重,更容易被大人忽視,更容易反復發生,對孩子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了解“廣義上的校園欺凌”,可查看:這些常見的校園欺凌,就在孩子身邊,卻容易被父母忽視)
有時候不是孩子遭到校園欺凌,而是目睹了好朋友遭受到了校園欺凌,這也容易帶來一定的心理創傷。孩子與這位同學的關系越好、這位同學所遭受的校園欺凌越嚴重,帶給孩子的心理傷害就越大。
但很多父母未意識到這一點,當孩子跟父母傾訴時,父母很可能會說,“又不是欺負你,你不理就是了”,父母不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很容易造成二次心理傷害。
- 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基礎知識。比如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學習障礙到底是怎么回事?有什么癥狀?甚至包括雙相障礙、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以及復雜性創傷后應激障礙(C-PTSD),這些校園欺凌有可能導致的精神心理障礙,父母都可以多看看。
- “微笑型”抑郁癥。孩子表面看起來活潑開朗、陽光積極,但其內心未必如此。
很多父母自認為與孩子的關系很好,說孩子什么都跟自己講,但其實親子之間交流的只是生活瑣事、吃喝玩樂,而不是真正內心的交流。父母并未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也缺乏識別能力和相關意識,認為孩子不可能遭受校園欺凌。但有可能,孩子只是對父母報喜不報憂,甚至已經罹患了“微笑型”抑郁癥。
我們曾撰寫過文章、拍攝過視頻分析過,微笑型抑郁癥是一種非常兇險的抑郁癥,患者內心壓抑、痛苦,對一些現實問題感到焦慮、恐懼,但不主動告訴父母,總是默默忍受。如果病情不斷惡化,他們偷偷自殺的幾率和成功率都很高!
- 青少年的心理活動規律。對于這一點,父母最好先了解上面說的常見精神心理障礙的基礎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想法、行為。
比如孩子暴躁易怒,與父母發生爭吵時,很多父母會從“青春期叛逆”“不聽話”“脾氣急”的角度去理解,其實這很可能是孩子過去遭受的心理創傷被激活了,所以情緒特別激動。
而過去遭受的心理創傷有哪些?有可能是來自父母的錯誤教育方式,還有可能來自校園的欺凌事件。父母要懂得識別孩子的“真假叛逆”。相關文章:“叛逆期”還有真假之分?父母懂得識別、應對,有效預防孩子患上抑郁、雙相
02、從這6個方面入手,作出有效判斷
有了以上前提后,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初步判斷孩子是否遭受了校園欺凌。
第一,通過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態是否有波動。比如孩子最近做作業是否注意力不夠集中?孩子的學習成績是否明顯下滑?是否不太愿意學習、上學?
如果有這些表現,意味著孩子很可能出現了學習障礙。而我們曾經分析過,學習障礙的心理根源是遭受了學習行為、學習情境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其中就有可能與校園欺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