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發小最近為閨女上學的事很是發愁,小丫頭去年秋季就上一年級了,因為年齡比較尷尬,入學的時候就已經七歲多了,所以當時沒有上幼小銜接班,直接入校成了一名小學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小丫頭之前上的是公立幼兒園,三年下來老師帶著孩子又蹦又跳,也沒開展相關的學前教育。
奉行“快樂教育”的她,在閨女上小學前一年,也沒有意識到提前教她認認拼音、識識字、做些簡單的計算,導致孩子“兩眼一抹黑”的就開始了小學生涯的學習。
本以為孩子們都一樣,誰知同班很多家長都提前、有計劃的對孩子進行了幼小銜接的教育準備。
學校任教老師也是根據孩子們的整體水平來推進教學計劃,班級中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幼小銜接基礎,很多輕輕松松在單元測試中都是雙百。
而她家的孩子自己平日沒少下功夫,又是看著寫作業,又是讀題、檢查、糾錯,兵荒馬亂跌跌撞撞一學期下來,孩子成績沒起色不說,閨女自信心受打擊、根本提不起學習興趣。
“什么別給孩子進行超前教育,你不學,架不住別人學啊。”發小作為“過來人”,再三強調:
“幼兒園最后一年太重要了,父母還是要花點精力和時間,讓孩子做好幼小銜接,這樣進小學后,孩子才能輕松應對,家長也會從容、不焦慮。”
這讓我想到曾有一位有著二十多年教齡的小學校長就多次強調過:
“幼小銜接就是從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一直持續到小學一年級全年。主要是對孩子的專注力、好習慣,以及包括拼音、識字在內的早期閱讀能力和基本運算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發小的孩子上小學后之所以學習吃力、家長費心,主要就是因為她沒有抓住幼兒園“最后一年”重要時期,采取放養管理,導致孩子各項能力和同班同學相差一大截。
其實,幼兒園“最后一年”很重要,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心理構建和知識儲備學習這兩個方面做好準備。
不管孩子是送到外面機構進行專門學習,還是自己抽空對孩子進行輔導,家長都需要抽出時間和精力對孩子進行幼小銜接教育。
一般來說,作為家長,在孩子上小學前的一年,孩子的幼小銜接主要是兩大方面的準備:
第一方面,學習習慣的養成,最重要的就是鍛煉孩子的專注力。
我們知道,幼兒園的課堂是“開放式”的,小孩子們沒有規范的上課習慣,在教室也是跑來跑去,基本上很少能夠端端正正坐上一刻鐘,更別說一節課的時間。
孩子能夠“住得住”,才能“學得進”。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番茄鐘表”或者“計時沙漏”,從15分鐘開始鍛煉,通過專項做題訓練,讓孩子集中精力“吃一個番茄”,然后逐漸延長時間,逐漸加長孩子專注的時長。
第二方面, 基礎知識的練習,包括早期閱讀、語言表達和基本的數學能力和建模。
① 要掌握一定的識字量。識字很關鍵,孩子會自主讀題和審題,寫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會
大提升。
孩子上一年級后,對識字量有要求。人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的識字量要求是400字,一年級下冊要求識字量550字,一年級全年的識字量在950字。
孩子的識字要放在閱讀中進行,如果孤立的認字,孩子會學的很痛苦。
大寶上小學前我們沒刻意讓他認字,只是通過平日繪本閱讀,讓他大量接觸書籍,他在二年級前居然囫圇吞棗看完《米小圈上學記》系列叢書。
②一定要學好拼音。識字的前提是會自然拼讀,拼音學的系統鞏固,閱讀多、快,識字量就不在話下。
③會50以內的加減法。構建基本的數學分類思維,對以后的學習大有益處。
圖形結合、分類歸納等數學思維是底層學習思維,孩子進入小學前,提前著手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對以后各科學習都有幫助。
大寶上小學頭一年,我就開始全面著手孩子幼小銜接的事,并向鄰居王園長請教,她是北京師范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從事學前教育也有十幾年了。
當時,通過向王園長溝通交流,我大量了解了家長陪同進行幼小銜接的注意事項,并在王園長的推薦下,給大寶買了一套針對性強的有效銜接練習冊,讓大寶每天花上十來分鐘,做一兩頁。
其實,小孩子在剛接觸學習時,都動力十足、有強烈的學習意愿和興趣。
幼小銜接是孩子進入小學前的關鍵階段,家長千萬不要疏忽了。孩子一步慢、步步慢,再想迎頭趕上就很難了。
還不如提前做好準備,讓孩子每天花上十幾分鐘,專注的做上一兩頁專項練習,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今日話題:你認為孩子上小學前的頭一年重要嗎?
豆芽媽媽,一位職場二胎寶媽,上海大學在讀MBA,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