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流表測試運動飲料中電解質含量、用廢棄的塑料瓶制做出一艘船、用紙杯木棍制作的機械龍……
今(3)日,重慶市諾林巴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舉辦了一場創意十足的“科學展覽大會”,同學們展出的一件件“腦洞大開”的科技創意作品和研究成果,讓人大開眼界。
據了解,此次科學展覽大會是學生們的一次項目制學習成果展,在兩個多月的學習時間里,老師會先將“科學”概念告訴學生們,針對真實世界的問題,學生們可以通過個人或團隊的方式自行確定感興趣的主題進行研究,然后收集資料,確定實驗方式,記錄實驗過程及撰寫實驗報告,最后展示出來。
(資料圖片)
活動現場,孩子們運用自制的結題展板,自信大方地向大家展示著自己的研究項目從了解步驟、收集資料、確立主題、設計實驗、動手實踐再到得出結論的全過程。
“現在世面上有很多運動飲料,運動后究竟選哪一款對自己幫助最大?”十二年級的鄧欽熱愛運動,帶著這樣的好奇,他將“電解質含量在運動飲料中的多少”作為主題進行了研究。他購買了6種主要的運動飲料作實驗材料,用電流表測試,看哪種飲料里面的電解質含量最高。一開始,因為電路表的數值飄忽不定給實驗造成了一定困擾,在經歷了5次實驗后,他得出了自己的實驗結論:佳得樂是最高的,可以最好地幫助恢復狀態。
九年級的孫啟航和兩個隊友一起打造了一艘特別的“動力船”亮相展覽會。為了搭建這艘“船”,幾個小伙伴花了兩個多月時間,測量計算船身重量,加裝發動機,最終用了25個易拉罐、礦泉水瓶制作而成的。雖然外觀看上去簡單,它卻動力十足。“我們這艘船是可以操控的,放在水面上可以開走,既環保又好玩,通過它我們驗證了物理中學到的動能定理,”展覽會上,孫啟航向前來參觀的老師興致勃勃地介紹。
一年級的學生莎莎(化名)利用吐司做了細菌繁殖的研究。“我用清潔和沒清潔過的手分別碰觸了兩片吐司,然后每天觀察記錄它們的質變過程。”莎莎將自己觀察到的吐司霉變過程詳細記錄了下來,并在現場通過直觀的圖片比較進行展示,幫助同學們認識和了解究竟是哪一個環境讓霉菌生長得更快。
諾林巴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日常教學中,諾林巴蜀一直十分注重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從生活情景出發,引入研究的問題,以活動貫穿教學始終,最后再回歸生活,引導學生理解并思考生活中的科學問題。此次項目制學習設置的系列展示活動讓學生們大開眼界,教師全程指導,學生全員參與,展現了學生的思考力、創新力及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科學素養。
上游新聞記者 秦健 攝影 劉力
編輯:陳璐
責編:吳忠蘭
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