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來自上海的表姐一起吃飯,她是搞幼兒教育研究的。說起韓國學生人數連續35年減少,一年間188家幼兒園關閉。
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了低生育率的影響,人們在結婚以后壓力增大,不想生孩子,所以導致生育率下降。
【資料圖】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斷走低的生育率會給未來帶來哪些影響?嬰幼兒相關行業的從業者已經有了切身體會,生育率萎靡所造成的后果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眼前。
其實我國也是如此。
表姐所在的幼兒園,也因為生源短缺而打破舊規,主動聯系附近居民,希望他們把孩子送來上學。從前高攀不起的機關幼兒園,如今遭遇了愛搭不理的處境,前后的反差讓人唏噓不已。
我國人口總量建國時只有5.4億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據中國2022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現在全國人口共141178萬人(14.1178億人),總體增速非常快。
事實上,自“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出生人口還是大幅增長的。2015年以前我國每年出生人口都在1600萬上下浮動,15年開放二胎后,第二年的出生人口猛增至1883萬,達到了近二十多年來的最高峰。
但這個政策效應很快釋放完畢。
2017年人口新增又跌回1764萬,隨后出生人口數量的走勢呈斷崖式下跌。到2022年,6年時間里從1883萬跌至956萬,跌幅達49%。
出生人口大幅波動,也對不同教育階段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有點類似于“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見,出生人數下降首先會影響幼兒園,然后是中小學和大學,最終影響到勞動力。
16、17年由于出生的孩子比較多,在接受中考和高考的篩選時,恐怕要經歷比其他年份出生的孩子更加激烈的競爭,和更加殘酷的淘汰。
而以后幾年出生的孩子,入園入學難的問題慢慢就會不復存在,以后不再是家長們為了孩子入學去求學校,而是學校為了招生去求家長。
學區房以后恐怕也不用再搶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表姐說,再過幾年,幼兒園老師就會過剩,她們單位的好幾個年輕的同事 ,已經在準備跳槽轉行了。
人口下降最先沖擊的是幼兒園,接下來就會影響義務教育階段了。其實,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數先短期是緩慢上升的,在2024年達到峰值約1.46億,隨后就會呈現加速下降的趨勢。
根據規律測算,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學生以一兩百萬的量級在減少,2028—2035年每年減少三四百萬的規模,那么,小學學位需求峰值出現在2024年,初中學位峰值將出現在2029年。
最終至2035 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將比2020年的1.4億減少約3000萬,也可能現實更不樂觀。
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 2020—2035年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專任教師需求量總體減少,按現行生師比標準,到2035年全國將有約150萬小學教師、37萬初中教師過剩,小學教師需求量過剩較大,初中教師先短缺后過剩。
也許,會和世界上其他經歷“人口塌陷”的國家一樣,未來教育供求關系一定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一方面是學校出現招生困難,部分會倒閉;另一方面,隨著生源減少,義務教育肯定要走小班化、提升質量的道路。
比如日本,教育基本以私立高校為主的,受少子化影響,很多大學也面臨招生不足和運營艱難的情況,為了搶奪生源而惡性競爭,無底線降低招生門檻,導致一流大學的大學生不會分數式計算等“學力崩潰”現象。
現在,日本也開始改變,提倡“寬松教育”,小學廣泛引入“體驗式學習”,學生從單純關注分數和排名轉向關注知識本身,從各種競賽的怪圈中走出來。
近日,多地民政部門公布的2022年度婚姻大數據顯示,各地初婚平均年齡普遍推遲,基本接近30歲,而杭州、揚州、常州結婚登記平均年齡都超過30歲。
晚婚晚育和少育現象,不是短時間能改變的,需要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
根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人口決策大數據實驗室預測,到2035年,我國0—17歲低齡人口存量將比2020年減少1億人,屆時教育資源支出會發生很大的結構性變化。
所以,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曾提出縮短教育年限,其中賀丹委員建議小學教育縮短到5年,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建議提出后,教育部給予了非常積極的反饋。“可能我們人口變動,對教育方面的影響,對教育資源配置的方面的影響是最大的。”
賀丹稱,政策的制定有利于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教育深度的改革,有利于辦好人民的教育,實現樹德立人。
讓我們拭目以待吧!祝愿我國的教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