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有誰沒聽說過「寶媽群」嗎?我在懷孕前N年就對這個詞兒耳熟能詳了。覺得那就是一群被激素沖昏了頭腦,張口閉口只有孩子,而且還特愛頭腦發熱買買買母嬰用品的人。她們面目模糊,無姓無名,「寶媽」就是她們共同的名字。
我篤定自己跟「寶媽群」這類存在永遠都沾不上邊兒。那時候在北京,開著我的胡同小院民宿,一到入夜就組織起露天電影,文藝片放著,小酒喝著,和一幫認識的不認識的朋友聊著天,活得是滿身的仙氣兒。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想著,就算哪天我當媽了,我也絕不進任何「寶媽群」。
然后這天就真的來了。
第一次被人叫「寶媽」,是剛懷孕不久。本來只想飯后消個食,因為好奇,我倆逛著逛著就逛進了母嬰店。導購迎了過來,一口一個「寶媽」親切地叫了起來。
「寶媽您要看看奶粉嗎?這款羊奶粉,分子小好吸收,特別適合給剛出生的寶寶囤著。」
「寶媽您家紙尿褲都準備好了嗎?這幾款有試用裝,護臀膏我們賣得最好的是這款,在您生產前都得準備好的哦?!?/p>
我尬著一張臉,嘗試適應這個新的名字。推銷不成的導購讓我加群,我拒絕了,兩手空空地逃離了母嬰店。
之后沒多久,去社區醫院建小卡,做完各項檢查后,醫生讓我掃了桌上的碼,進去是健康余杭的母嬰學校,她介紹了需要打卡學習的課程,然后順手就點了下屏幕右上角,還沒等我反應過來,一個跳轉就拉起了微信,她淡淡說了句,加一下同期備產的孕婦群,有問題可以交流下。
這次沒逃掉。
就這樣,我加入了人生中第一個「寶媽群」。
我所在的這個群,是覆蓋整個杭州地區的,預產期在第二年3-6月的孕婦群。
入群的準媽媽們,除了懷孕別無其他共同點。巔峰時期,群成員大概有300多人,粗略估計,活躍成員至少在100人以上,這在各類群聊里應該也是個相當佼佼的數據了。
抱著強烈的好奇,我沒給這個群設置免打擾。很快我發現,群消息刷得飛快,但話題只有這么幾個:產檢信息交流、待產包準備、各類身體疼痛的討論,以及家長里短。
前幾個是每天全時段覆蓋、人人都會參與的主要話題。
大家都準備在哪家醫院生?糖耐檢查要注意些什么?要做三維嗎還是直接做四維?無創DNA必須要做嗎?補的鈣片和鐵劑是哪一種,吃了會便秘嗎?
待產包是自己準備還是買現成的?要提前多久準備齊全最合適?折疊小盆、刀紙這些到醫院是不是真的用不上?一次性內褲哪個牌子好?寶寶吸鼻器要現在就買嗎?
我的腰疼怎么緩解?吃什么孕吐會減輕?恥骨疼都走不路了怎么辦?胃反流夜里灼燒感太強睡不著?胎動太頻繁只能坐著睡?
我發現,針對這些瑣碎而高頻的提問,群里總有及時的應答。
圖@韓劇《春夜》
仿佛總有那么一些活躍的準媽媽,每天從早到晚抱著手機蹲守,就好像在玩打地鼠的游戲一樣,一有疑問冒出頭來,就要迅速掄起錘子消滅掉。盡管每天都是些差不多的人,聊些差不多的話題,但只要沒到孩子出生那天,這個群似乎就可以永遠活躍下去。
我起初有點納悶。很多信息不是都可以自己查到嗎?為什么一定要在孕婦群里問出來呢?又為什么總有人愿意回答呢?后來有天發生了這么一件事。
群里有個剛工作不久意外懷孕的準媽媽,她的孕反特別嚴重,而且在懷孕才5個多月的時候,肚皮上就開始長妊娠紋。
她每隔幾天,就拍一張長了妊娠紋的肚皮的照片發到群里。
原本白白凈凈的肚皮上,分布著半根手指粗的、紫紅色的紋路,有點像西瓜的花紋,但又不是那樣的平滑。紋路繞過肚臍,一直延伸到小腹。
觀感上令人不適。沒人會把這樣的照片發在朋友圈。
但在這個群里,沒人會說丑,不僅如此,引發的眾多回應里,大家詢問、關心、安撫,把這位準媽媽的情緒照顧得妥妥帖帖。
這時候我意識到,孕婦群其實和某種特定疾病的病友群很相似。
圖@韓劇《春夜》
那些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公開討論的內容,在這些群里成為了可以暢所欲言的話題。比如「便秘」和「痔瘡」,這是孕婦群里每天必聊的內容,如果想的話,甚至可以依照聊天記錄的內容,制作群成員每日排便情況統計表。
背后的道理并不復雜。
懷孕是對新生命的孕育,但作為容器的孕婦,其十月懷胎的經歷,無異于經歷一場身心的大病。且這場大病所帶來的「病恥感」,因為不符合迎接新生命的喜悅氣氛,總是被小心翼翼地隱藏。
如同層層剝筍。準媽媽示人的形象,剝到最內核的一層,并不在家人和老公面前,而是在一個都是陌生人的群里。只有在孕婦群里,很多人才是最真實的自己。
這位早早長了妊娠紋的準媽媽,也是群里最活躍的成員之一。除了分享了花肚皮照,她還會曬了自己水腫的小腿,把孕前的照片和現在的樣子拼圖來對比。
她分享很多家里的事。包括工作繁忙孕期也只能一周回家兩三次的老公,完全不務家事的婆婆總是不打招呼就推開她房間的門。她說自己的事,也總是第一時間回應別人的消息,仿佛一只疲憊的考拉總是抱住大樹一樣,從早到晚長在群里。
圖@韓劇《春夜》
除了包含著實用信息的日常討論,家長里短尤其是婆媳關系總是會炸場的話題。
如果個把小時沒刷群,再打開新消息數提示999+,多半是有人開始吐槽老公了。女性對情緒價值的需求,在孕期被千百倍的放大,無處排解的時候,孕婦群里的回應和安慰實在是莫大的誘惑啊。
群里一個非常年輕的準媽媽,總是在深夜發來大段夾雜方言的敘述,吐槽她和老公生活中的種種瑣事,無論她什么時間發言,總有人秒回。這其中寬慰居多,有人提供實用的待產信息,也有人勸她離婚。幾天后,她突然退群消失了。后來聽說,是她老公操作的。
我也在群里活躍了一段時間。
孕產期的女性受到強烈的分享欲的支配,各種新奇的體驗,無論好的壞的都急于和他人討論。也是在這個時候,我發現自己受另一種「恥感」支配——受過良好教育的獨立女性不該總是談論孩子。
記得我們以前怎么評價那些總是曬娃的女性嗎?
但是在這個群里,根本無須顧忌。每個剛生產完的孕婦,都可以全天候無限量分享自家幼崽的丑照,畢竟有激素加持,沒人會覺得這些個又紅又腫、比老鼠大不了多少的新生兒不好看。更沒人會對你早已爆棚的母愛嗤之以鼻。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在這個群里獲益良多。無論大家的階層背景、文化教育或者生活環境有多大差異,三觀不合、審美兩極也沒關系,在分享曬娃的強烈驅動下,所有人都一樣。
女兒滿三個月的時候,群里幾乎所有媽媽都生完了。
這時,內卷悄悄來了。
第一個卷起來的點是:有的寶寶在月子里就可以抬頭。
這不科學!畢竟科學養育指南和坊間經驗都告訴我們:二月抬頭,但是當看到群里曬出的別人家的視頻:一個才20幾天的,尚且紅紅的、皺巴巴的小人兒,居然真的穩穩抬起了頭,而我看了看已經3個月了還只能軟軟的趴在枕頭上的女兒,還是感到一陣懊喪和失落。
再接下來,還有翻身、戒夜奶、睡整覺、長牙、獨坐、手膝爬……無窮無盡的幼崽成長里程碑等在前方。
「寶媽群」里卷得之精細,細化到某個月齡的某個階段,進而定位在某個具體的動作上。在這種時候,曾經因為封閉和隱秘而倍顯溫暖的「寶媽群」,此時變成了焦慮的源頭。
讓我真正決定退群的,是一場關于如何定義「睡整覺」的爭吵。
起初是兩個媽媽在討論,一個認為夜間入睡到醒來要滿8小時才算整覺,另一個堅持說只要不吃夜奶了就算。后來陸續有其他媽媽加入,根據自家幼崽情況分別加入兩個陣營,爭論得不可開交。
而「寶媽群」以外,那些剛剛來這個世界不久的小寶貝們,正擺出事不關己的姿態,以自己舒適的速度,按部就班地成長著。
我發現只要置身媽媽群,就很少有女性不會被這種寶貝成長發育的焦慮裹挾。
幼崽初生,天分還未開始展現,與母體也未完全分離。在許多媽媽在潛意識里,都把幼崽作為由自己而生的、自身最優異的部分的代表,且對此抱有極大的期望。
所以一旦幼崽發育不及預期或不及他人,即使只是某一技能的掌握延遲了個把月,真實情況是有些寶寶跳過了一些階段直接進入了下一階段。比如有些不愛練爬卻早早開始扶站的小家伙,但媽媽們的焦慮卻無法緩解,在孕期曾彼此安慰取暖的孕婦群,此刻已正式蛻變成了超級焦慮的「寶媽群」。
而另一些因為信息爆炸,早已把群設置成了「免打擾」的人,也難免焦慮。
「因為會感到心虛,」有人這么告訴我。「看到別人在群里為了小孩子的成長發育積極討論而我似乎‘漠不關心’時,我總會覺得,自己做的太少了?!?/p>
畢竟群里總有二胎媽媽們先人一步。
如果說孕期的體驗還是千人千面的話,那么在生完后,二胎媽媽們則迅速「脫穎而出」。她們已經擁有了并熟悉各類養育的工具和小常識,和慌亂的一胎媽媽們不同,她們可以熟練應對幼崽的各種情況。其中一些更為勤奮的,還會超前分享這個月齡的寶寶還根本用不到的繪本清單和輔食食譜。
而每當群里有人提出一個簡短的問題,比如,大家嬰兒車都買什么牌子?
七嘴八舌回答的媽媽之中,總會有那么一個人甩出一張表格,各種品牌、參數、坐感、價格羅列得清清楚楚,甚至各平臺的比價都有。
大家紛紛收藏,再發個謝謝的表情包。
至于那些清單、表格真的有多大用處?不得而知。但那些敏感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做的太少了。仿佛在養育孩子這個全新的賽道上,一開始就落后于人。她們焦慮著免打擾了群消息,在一段時間的隔離后,手機內存不足的某個早上,最終退出了「寶媽群」。
退出「寶媽群」后,我迅速淡忘了這件事。養育本身或許就沒有什么一定之規。一朵花的種子,無論灌注多少心力都無法長成一棵樹,反之亦然。樹有樹的挺拔,花有花的美麗。那些曾經擔心會錯過的信息的海洋,一朝遠離,生活反而更加秩序井然。
至于曬娃這件事,那就曬唄。山川湖海是人生,廚房與愛也是。
作者介紹
王小南,文學碩士,心理學學習者,現居杭州。出版旅行小說《圣地亞哥朝圣之路》。
最終我們都會找到自己養育的支撐點
同意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