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如何有效發揮自身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今天,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大學副校長汪小帆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馬陸亭做客中國教育報刊社“兩會訪談錄”直播間,共同探討高校如何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這一話題。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馬陸亭認為,科技創新的關鍵在人、核心在人,創新驅動的核心是人才引領驅動。大學作為一種開放型、學習型、創新型組織,在人才培養中要以創新為牽引,讓每一名學生的聰明才智都得到有效開發,使大批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從而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要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必然要有十足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具備科學家潛質,立志于投身科學研究事業。”汪小帆總結了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特質。他認為,激發學生的這些潛質要在全面培養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發展科學志趣、形成優勢特長。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需要穩定且高效的育人機制作為支撐。汪小帆介紹,上海大學在拔尖學生選拔機制、本碩博銜接培養機制、國際交流合作機制等方面深入探索,形成了“重基礎、跨學科、國際化”的創新人才培養特色。汪小帆提出,應針對不同學科門類的特點,打造相應的人才培養機制,如工科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可以通過高校、高水平科研機構與企業協調合作,共享人才和相關設備資源。 培育一流的拔尖創新人才離不開一流的師資力量。在馬陸亭看來,高校要將師德師風建設放在首位,讓教師彰顯追求真理的嚴謹性、關愛學生的責任心、服務社會的使命感,注重價值引領和人格養成,使學生具備勇于探索、大膽實踐、攻堅克難的創新品質。他建議,高校應進一步優化評價體系和科研生態,讓教師隊伍能夠潛心育人,提高水平,提升教育教學實績。 (《中國高等教育》記者 王瑤 王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