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積極響應號召,以藝術設計為鄉村振興助力,著力探索創新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教學模式。學院組建了一支由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廣告設計等不同專業學生組成的“藝術鄉遇”研究團隊,將創意設計與鄉村振興融合,展開了新時代高校設計教育立德樹人的創新實踐。 德藝融合以價值認同引領課程思政建設立德樹人是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職責所在。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設計院校紛紛將目光投向鄉村,探索出許多富有創新性、藝術性、可持續性的發展路徑。“藝術鄉遇”團隊以此為契機,認真思考設計教育“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關鍵問題,并將之貫穿課程思政建設始終。 學院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為主線,圍繞地方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引導學生觀照鄉村發展、樹立投身鄉村振興建設的使命擔當。“藝術鄉遇”團隊深刻挖掘鄉村文化,將之轉化為設計靈感和源泉。鄉村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其中既包括耕種、養殖等生產文化,飲食、服裝等生活文化,祈福、祭祀等民俗文化,也蘊含了敬畏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助人為樂、誠信友善的社會風尚,以及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在課程教學中大量援引恩施白虎圖騰崇拜、西蘭卡普織錦藝術、土家女兒會節慶活動、雕花剪紙等民間藝術資源,引導學生感悟鄉土文化魅力;將鄉村文化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等命題納入課堂,引發學生思考。在此基礎上,學生展開藝術賦能鄉村探索,拓展了課程思政的深度和廣度。 知行合一以鄉村美學實踐推動項目制教學改革“藝術鄉遇”團隊堅持知行合一,深入湖北襄陽、咸寧、鄂州、孝感等地開展鄉村美學實踐。團隊先后完成“華中康養地 中國桂花城”咸寧文旅品牌規劃及特色旅游項目設計、鄂州梁子島國家4A級景區文旅融合發展規劃及旅游紀念品設計、孝感“桃花驛”特色文旅小鎮整體規劃及品牌形象建設、宜城美麗鄉村文旅融合發展及特色農產品包裝設計等代表性項目,并為20多個鄉村完成了品牌形象設計,形成了“一村一特”雛形。 立足實踐,團隊大力開展項目制教學改革,進一步明確課程目標,著力培養學生的四種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洞察市場的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并從教學手段、教學進度、教學反饋三個層面綜合把控,循序推動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專業與市場、個體與團隊“四結合”,建立內部學習環境和外部環境的良性互動機制。團隊在實踐中構建了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實效的考核體系。除教師點評、學生點評、團隊互評外,還邀請行業專家對項目成果進行批評指正,以更好地實現與市場的對接。 在“品牌整合設計”課程教學中,團隊承擔了“2021首屆中國(武漢)文化和旅游博覽會咸寧展區設計”項目,以“我為咸寧文旅推介官”為主題,要求學生借助廣告學、設計學等相關理論,依托湖北咸寧的特色文旅資源,開展旅游標志、海報宣傳、主題商店、旅游紀念品等設計實踐。教師在開課之初即發布任務,明確結課標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始終帶著任務,圍繞具體問題展開思考。考慮到學生缺乏實際項目的把控能力,教師安排學生分組、分階段進行成果匯報,以適時進行修正和優化。通過4周的項目制教學,近10件學生作品得到落地推廣,實現了人才培養與教學效率的“雙豐收”。 協同育人構建設計教育賦能鄉村的創新機制藝術設計賦能鄉村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要求設計師具有設計自覺和創新意識,還需要將鄉村環境整治、文化認同、產業振興、人才培養等問題納入統籌思考,實現各方資源的整合,才能真正以藝術設計賦能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藝術鄉遇”團隊構建了“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育人機制,不定期開展“大師進課堂”,邀請鄉村手工藝人開展講座和設計工作坊,弘揚鄉土文化之美;與各縣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文博機構建立聯系,開辟民俗館、博物館等校外學習場所,引導學生深入田野鄉間感受鄉土魅力;與鄉村建設單位、文旅公司等共建校企研究中心,對接實際項目,為學生打造實踐實訓平臺,同時也為制定人才培養大綱、建設課程體系提供參照。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需要堅持價值引領,實現德藝融合、知行合一。“藝術鄉遇”團隊通過教學實踐中的系列探索,為設計教育立德樹人創新實踐提供了行動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