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2023教師資格證考試每日一練第101期
【資料圖】
考試題庫:[各地區試題] [模擬試題] [強化訓練題] [每日一練]
科目一(1-4)
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平均海拔750米,有“高原大陸”之稱。
2.【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綠野仙蹤》是美國作者萊曼?弗蘭克?鮑姆的作品。
3.【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聶耳,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奠基者,作品有《義勇軍進行曲》(田漢作詞)、《開路先鋒》《賣報歌》等。
4.【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傳說王羲之筆法有力,在板上寫字,木工刻字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見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后用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用來比喻分析問題深刻。
科目二(5-10)
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神話起源說指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創造的,教育體現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順從于天;心理起源說指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勞動起源說指教育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辯證統一;生物起源說是指教育的產生完全來自動物的生存本能,其代表人物是利托爾諾、沛西·能。因此本題答案選擇A。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中“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描述的是教學相長思想。
7.【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題干中的文言出自《學記》,大意為:在不合正道的事發生之前加以禁止,叫做預先防備;在適當的時候加以教育,叫做合乎時宜;不超過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導,叫做順應;使學生相互觀摩而得到好處,叫做切磋。這四點是教育取得的原因。因此,“豫”體現的是預防性原則。
8.【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雙趨沖突又稱為接近—接近型沖突,是指同時并存兩種能滿足需要的目標,他們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選擇其中之一時所產生的動機沖突。雙避沖突又稱為回避—回避型沖突,是指同時遇到兩個力圖回避的威脅性目標,但只能避其一所產生的沖突。趨避沖突又稱為接近—回避型沖突,是指同一目標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時又不得不回避,從而引起的沖突。多重趨避沖突又稱為多重接近—回避型沖突,是指由于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既對個體具有吸引力又遭個體排斥的目標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沖突。題干當中針對外出旅游這一目標,想放假出去又怕人多,想平時出去又怕沒有時間,所以為雙重趨避沖突。因此本題答案為D。
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趨避沖突又稱正負沖突,是心理沖突的一種,指同一目標對于個體同時具有趨近和逃避的心態。這一目標可以滿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時又會構成某些威脅,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進退兩難的心理困境。某同學既想取得好成績,又怕學習吃苦,既有想要的好成績,又有不想要的苦,因此屬于趨避沖突。雙趨沖突指有兩個目標,且兩個目標都想要。雙避沖突指有兩個目標,且兩個不想要。對于同一事情,這個事情中包含兩個及兩個以上的目標,每個目標中含有一對趨避沖突,這會兒產生的沖突稱為多重趨避沖突。
10.【參考答案】中公教育解析: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主要有:遺傳、環境、學校教育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
首先,遺傳素質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前提,為個體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條件,環境使遺傳提供的發展可能性變成現實;學校教育在人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在個體的身心發展中具有決定因素。
方仲永的事例說明,遺傳素質好的人,如果離開后天的環境、教育和主觀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發展的,人的知識、才能、思想、觀點、性格、愛好、道德品質都是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形成的。如果離開了后天的社會生活和教育,遺傳素質所給予人的發展的可能性便不能變為現實。
與其他因素相比,教育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教育不僅能夠制約人的遺傳素質對其身心發展的影響,而且可以能動地調整和選擇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教育還能對人的身心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施加系統地影響。但教育并不是的,所以,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