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在旅游前預訂短租房、在訂餐網站上和朋友一起叫外賣、下地鐵后“騎行最后一公里”……“共享”在生活場景中的應用體現出了融合性與多樣性。在當下,這類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日益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市場的寵兒。可以說,時代風口之下,萬物皆可共享。共享經濟顛覆了傳統的商業模式,盤活了閑置的資源,也考驗著國民的素質,正在引領世界共享經濟新潮流,深刻影響著當今社會。
共享經濟是盤活閑置資源的助推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技術的發展令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由此也誕生了越來越多樣化的商業模式,跨界共享已經成為新常態,從線下的實物共享到線上的云共享,智慧技術與共享經濟相互促進,正在實現閑置資源乃至公共資源的合理化分配,讓閑置資源可持續地發展。面對大量二手閑置物品,阿里巴巴推出了閑魚交易平臺,緩解了閑置品“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局面;面對機動車激增后出現的停車難、停車貴的煩惱和部分停車位閑置的現狀,探索“錯峰共享,閑時共用”,提高了資源利用率,緩和了兩者的矛盾。這些事例表明,共享經濟在很大程度上打通了經濟的神經末梢,促進了社會資源化利用。對此,要進一步發展共享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經濟發展增添新的動力。
共享經濟是檢驗國民素質的“照妖鏡”。共享經濟興起之初,共享單車四處亂停亂放,甚至被涂改、肢解破壞;共享雨傘被私占不還,剛剛投放兩日便“一傘難覓”……各地亂象無情地折射出國民素質的丑陋。對此,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共享經濟不僅意味著資源的共享,更意味著文明的共擔。整頓共享市場亂象,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明確細則內容,部門聯動協同,加大打擊力度,另一方面,新聞媒體發聲做好宣傳引導也必不可少,弘揚精神文明,疏堵結合、剛柔并濟促進共享經濟回歸正常軌道。如此才能穩步國民素質,促進共享市場良性健康發展,避免國民素質成為制約共享經濟發展的短板。
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互聯網時代的快速發展與更迭,促使分享經濟可以分享的范圍、領域也變得空間廣闊。毋庸置疑,共享經濟帶來了全新的生活方式、理念、經濟增長動力。因此,我們要順應經濟發展的潮流,以接納的姿態擁抱共享經濟,盤活社會閑置資源,激活經濟增長潛力,同時逐步國民素質,限度激發分享經濟的潛能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