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資料圖】
1.通過學習作品《在鐘表店里》,感受管弦樂曲的魅力,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
2.通過聆聽、模仿等方法,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和音樂想象力。
3.體會音樂所模仿出的各種鐘表歡快走動的場景,并能描繪工人們愉快的勞動情景。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體會音樂所模仿出的各種鐘表歡快走動的場景,并能描繪工人們愉快的勞動情景。
【難點】
通過樂曲速度、旋律的變化發揮音樂想象力,感受管弦樂曲的魅力,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演唱歌曲《這是什么》,并提問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物品?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描述的是鐘,順勢揭示課題《在鐘表店里》。
(二)初步感知
1.教師播放樂曲,并提問這首樂曲的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是歡快的情緒。
2.教師再次播放音頻,并提問分為多少部分?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一共分成了不同的三個部分。
(三)分段欣賞
1.教師引導學生聆聽音頻并哼唱,提問學生:第一段樂曲情緒有什么特點?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情緒是歡快的。
2.再次感受第一部分旋律,教師提問學生:閉上眼睛想象在哪里能聽到類似的聲音?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這是鐘表店里的聲音,讓人想到了鐘表店里的工人在快樂工作的場景。
3.再次聆聽第一部分的旋律,并帶領學生用身體做鐘,把手臂當成分針和秒針,跟著音樂一起表演。
4.教師請學生聆聽第二部分,并提出問題:第二部分音樂情緒是怎樣的?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優美抒情。
5.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聆聽第二部分,說說第二部分描述了什么樣的場景?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總結:到整點了,不同的鐘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叔叔阿姨們在休息和唱歌。
6.聆聽第三部分,教師提問學生:第三部分里面有沒有聽過的旋律?描繪的又是什么場景呢?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第三部分把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旋律結合,描繪的是叔叔阿姨們聽到自己的鐘都走得那么準時心里樂開了花,工作起來更帶勁了。
7.完整聆聽并哼唱第一、第三部分,同時加入適當的動作。
(四)拓展延伸
聆聽李斯特的《鐘》,提問:這首樂曲和《在鐘表店里》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學生自由回答。
教師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并總結:這是由鋼琴獨奏曲的,主要描述的是鐘的分針和秒針在走動的情境。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回顧《在鐘表店里》所描繪的場景,教師呼吁學生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布置課后作業:搜集更多和鐘有關的歌曲或樂曲。
四、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