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放假了,可太原理工大學的教師常曉明卻比平時還要忙碌:他的學生們紛紛來到研究室,利用寒假時間忙著各種有趣的項目。
他們中,有的最晚到臘月二十八才回家,有的大年初五就準備回到研究室繼續做研發。常曉明介紹說:“去年6月,我從近200名大一學生中選出40名進行暑期集中培訓,培訓結束后,又進一步選出15位同學成為研究室的正式學生,這些學生目前正在接受研究室的特殊訓練,在畢業時將成為基礎理論扎實、創新意識強、善于動手實踐的高素質本科生。”
高等教育如何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曾留學日本8年的常曉明,自2001年以來一直思考和探索著。2003年,他自籌資金建立了曉明研究室,試圖探索和實踐一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
十幾年來,已有200多名優秀學生從曉明研究室走出,走向更為廣闊的舞臺。曾任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的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謝克昌院士稱贊說:“曉明研究室教學科研的理念與模式是中國高等理工科教育之典范!”
近幾年,每年暑假都會有上百名大一學生爭相要加入曉明研究室。這種熱情在入選后持續高漲——不少學生日均研發時間在7小時以上,有的干脆就住在了研究室。其實,曉明研究室對本科生的培養并不在該校培養計劃內,完全屬“自愿”與“業余”范疇,沒有學分,也無關學位授予、金錢獎勵,為什么學生熱情如此之高?
完全是興趣使然!學生入選后,常曉明會根據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設計題目。學生可一人或多人組隊選做,從設計、制作、實驗到撰寫研究資料、做講座等,均由學生獨立完成。在這里,博士、碩士、本科生,各層次多年級學生可交叉組合,自動化、通信、測控、計算機等多學科專業學生可互助互補。學生們摒棄了單一的課堂學習方法,開展團隊式學習、探究式研究、并行式處理,豐富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改變了思維模式。
在曉明研究室學習三年、2014年考上北京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后又考入南京大學攻讀博士的李澤水說,想當初自己只是一個連簡單的二極管都不會焊的“菜鳥”,大學期間竟然能以第一發明人的身份取得“虛擬晶體管圖示儀”的專利,這完全得益于常曉明的無私指導。他說:“常老師從來不規定我多長時間必須完成什么,只是時常問我是否發現了新問題,有無思考解決的辦法。”
常曉明說,本科生在做課外研發時,他從來不對學生說你應當做什么,完全要學生按自己的興趣去尋找。在太原理工大學逸夫樓六層近300平方米的曉明研究室里,記者看到墻邊展柜里擺滿了學生們的“杰作”:壓力傳感器、精美的模型直升機、走迷宮的電腦鼠……還有令人稱奇的機器人,不僅能做前空翻、后空翻、俯臥撐,還能把風靡網絡的“航母 style”跳得像模像樣。
2010級的學生任朋飛,在研究室學習幾年后,本科畢業不久被清華大學教授相中,做了三年科研助理,之后又“下海”與清華的精英們共同創業。他深有感觸地說,曉明研究室對他最大的改變不僅是學習和研究,而是日常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常曉明說,在日常小事上,他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但這種嚴格的要求不是做一個規定就了事,而是循序漸進地逐步讓學生去適應,漸漸地就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逐步去完善學生的人格。劉衛玲從本科到博士,已在研究室學習了七年時間,她除了完成好自己的研究外,還協助常曉明,負責研究室的溝通管理工作。她說,學弟學妹們每次來研究室學習都是利用課余時間,但大家都有良好的習慣,學習和研發結束后,會有序安排打掃衛生和整理實驗器材。
研發之余,常曉明還經常和學生們一起打保齡球、K歌。如此“折騰”,可多數學生成績卻不降反升,考研就業形勢大好。韋嘯從2000多名競爭者中勝出,進入中國電信南京研發中心工作;崔晉以總成績第二的成績考上北航研究生,且入選院士團隊,后又轉讀博士……
近年來,慕名而來的同行、企業也越來越多,常曉明多次在全國性會議上介紹人才培養模式,包括在教育部組織的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會議上做報告。太原高新區一家科技創新公司看好曉明研究室的前景,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區公司總部免費為其提供近400平方米的研發基地,前期投入50萬元資金。上海和北京的兩家公司也主動為研究室提供研究基地和資金支持。
一名辛勤筑夢的老師和一群帶著創新夢想飛翔的學生!在太原理工大學中,曉明研究室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大學中的‘大學’”“本科生的科技樂園”。常曉明是學生心目中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