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近年來,美育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各類興趣班也如雨后春筍般開展。然而當我們提及美育,到底在討論什么?是藝術創作的技巧,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培養?在藝術家、美育教學實踐者丁海斌的眼里,這些或許都不是最重要的……
【資料圖】
支持外灘君,請進入公眾號主頁面“星標”我們,從此“不失聯”。
文丨柯察金 編丨Leon
如今,精細劃分的、個性化的課外興趣班越來越多,反映著家長對于孩子教育越來越高的需求。然而,盡管期盼是好的,各種教育理念常常讓家長摸不著頭腦。
例如,很多孩子都去美術興趣班,幾個月訓練之后,可能畫得更“逼真”了,抑或看上去很“有想象力”。但實際怎樣也很難讓人分辨;
在拜訪了80后藝術家、美術教育者丁海斌老師,對兒童學習繪畫做了一些深入探討后,外灘君有了些新的啟發。
丁海斌,青年藝術家,大道兒童藝術主持。參與國家師范教育本科教材編寫。出版《成長的聲音》水墨教學書。
丁海斌老師常有些令人意外之言,例如:“孩子不必追求畫得像”、“鼓勵孩子涂鴉亂畫”、“別把畫畫當回事”、“想象力可能是個假象”……那么,到底怎樣的美育方式更適合孩子呢?
美育的兩大誤區:逼真、創意?
時間回溯20年前,丁海斌老師畢業后,進入到家鄉的一所高中任美術教師;并與同是美術出身的妻子,開了一間兒童美術教育工作室,一邊工作,一邊進行藝術創作。
丁老師的課,一開始就與眾不同,他尊重孩子,不迎合家長,只依照藝術的本心來引導。這和他自身的成長經歷有關。
丁海斌坦言,自己學畫很多年,一直到大學時遇見的啟蒙老師、藝術家于榮國先生,給予了他很大的啟發和幫助。
他由此意識到,曾經在應試環境下所受的訓練,是 機械的,模式的,實際是反藝術的。
那段時期,丁老師對于藝術認識有了一個自我覺醒,并慢慢感受到了藝術帶給自己的樂趣。
丁老師與學生們在一起
在實際從事教學的過程中,他總結了關于藝術,一般人最常見的有兩種誤區:
第一,總想教孩子怎么“畫得像”
“ 簡筆畫現象存在已久,對于兒童危害很大?!?
比如老師畫一個房子,孩子跟著畫一個房子;老師畫一只老虎,孩子跟著畫一只老虎。老師一步一步教,孩子跟著一步步學。如此一來,孩子很快就能拿出令一些家長“滿意”的成果。
“ 目前還有很多老師仍停留在這個層面進行教學?!?
但丁老師指出:殊不知,過早地進入程式和技法,對兒童創造力有很大傷害。
“畫畫,沒有對錯”,可以“將錯就錯”,這是丁海斌一開始就確立的觀念。
他在教學中,打破了“國畫”的概念,有意遠離那些常見的國畫題材,去除一切模仿和套路,而是借用涂鴉藝術的形式,去引導孩子展現出“情感的痕跡”。
丁老師學生的作品
為了讓孩子更專注于自我表達,丁海斌將技術放到最低,而更多的引導兒童的感受,直覺能力,保護兒童的天性。
“對于孩子來說,技術越簡單越好,越少的干擾越有利于表達。”丁老師說。
比如,他教給孩子一個最簡單的“一筆畫法”,即讓毛筆先吃飽墨水,在宣紙上不停畫下去,直到墨色畫干為止。通過這種方式,孩子很自然地理解了墨色“焦濃淡干濕”的各種變化。
通過一筆畫法,孩子們很輕松地理解了墨色變化
第二,過于關注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科技創新時代,人們很關注想象力和創造力。大家可能會想,想象力和創造力對于兒童不是很重要么?丁老師指出:創造力當然很重要,但要警惕“想象力”和“創造力”套路化。
很多孩子“天馬行空”、“充滿想象”的作品,總讓人覺得重復和似曾相識,套用了一些創造方法。
比如說圖形創意中常用的“ 置換法”,或把蜻蜓置換成飛機,或把魚的身體置換成風箏,或把水瓶蓋子置換成水果……
這些方式方法并沒有錯,但同時, 方法不是目的,孩子在運用這些方式時,也需要警惕創造的模式化。
丁老師認為:繪畫,不僅需要老師對于繪畫知識的傳遞運用。更重要的是,還要回到孩子的需要、兒童的心理。
丁老師學生的作品
如何激發,如何調動他們的內在動力和樂趣,是教學實現兒童創造力更重要的因素。
”
所以,心靈的打開,往往比技術重要;
兒童興趣的激發,比學習怎樣的內容重要;
自信毫無障礙的進行繪畫,比畫面效果重要;
自己開心滿意,比得到老師和家長的認可重要。
這種不迎合家長的“期待”的做法,最初并不被理解。但漸漸地堅持,從2009年創辦工作室的寥寥數人,丁老師逐漸得到越來越多家長對于他教學理念的追隨。
在自然游學中,丁海斌還堅持讓家長陪著孩子一起上課畫畫。
家長和孩子一起上課
他說,“如果家長只是作為局外人在旁邊,他們永遠不會了解孩子到底在做什么、為什么做。”
美育觀念的改變,實際上要從家長開始。
出走嵩山:山里“野孩子”的野趣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然而,剛開始做教育時,丁海斌坦言,教學其實是在不斷受挫中度過的。他說,搞藝術創作是一回事,做兒童教育是另一回事,而后者比他想象得難的多。
1.課堂,不能離自然太遠
2013年,丁老師辭掉做了10年的高中美術老師工作,扔掉了旁人羨慕的編制,跑到嵩山搞創作去了。
在畫畫之余, 丁海斌把附近山里的 一些孩子們喊來,免費帶他們畫畫,連畫具也給他們提供好。
孩子們開開心心,他們在山里玩耍嬉戲,在石頭上、在玉米地里創作。
“ 山里的孩子,自然,靈氣,充滿著強大的生命力?!?
山里的小學員
看到這些孩子作畫的狀態,丁海斌像是被迎頭一擊?!疤?、太生猛,他們完全把我過去的經驗給打破了?!?/p>
丁老師發現,此前在城市里的課堂上,孩子們普遍規規矩矩,按部就班,缺少了點藝術的野性和靈氣。
他很快意識到,自然的滋養,孩子“感受力”的培養,這些尤為重要。
學生作品
2.打通感官,心靈解放
丁老師意識到感受力,對于兒童成長尤為重要,并在課堂上嘗試感官的訓練和打開。
例如,他在游學繪畫中,引導兒童 整個身體參與進去,運用身體的力量和氣勢帶動繪畫。
2015年秋天,丁老師領著孩子去戶外游學,帶上毛氈、水桶和畫筆,一頭扎進田野,暴露在太陽底下,呼吸著泥土的味道,感受著自然的氣息。
玉米地,近距離感受自然
“去和玉米握握手吧,用手摸一摸它吧,用鼻子聞一聞它吧……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和感觸,從一片具體的葉子和枝干開始,孩子們先抓住一棵玉米的生長形態,慢慢發現玉米的生長特點?!?/p>
學生玉米地作品
孩子開始動筆后,丁老師又鼓勵他們調動整個身體的參與,“根據需要,身體可以左右、上下移動,盡可能地引導他們回到自我的感受?!?/p>
在當下的情緒與感受中,孩子們展現出了非常驚人的表現力,甚至在筆觸里可以表達出玉米葉子折斷的、受傷的那種心情;
兒童畫畫的過程中,也是自主探索的過程,比如描畫比較粗的葉子,把毛筆“躺”著畫;
還有的孩子在畫的過程中,自然的找來泥土和草粘在畫上——他們問丁老師可以這樣么,丁海斌笑著說當然沒問題。
自信、快樂、放松、敢于“畫錯”……這樣的氛圍,才能讓孩子真正地獲得心靈的解放。
“在自然游學中,我曾與藝術家李凝合作, 引導孩子用身體去‘說話’,扮演一棵樹、一座山、一只礦泉水瓶子……我意識到,眼、耳、鼻、舌、身,這些其實都可以成為孩子自我表達的一部分?!倍±蠋熣f。
美育之終極目的:給孩子幸福
2013年,丁海斌的女兒出生。伴隨著女兒的成長,他更密切地觀察到一個生命的萌芽。
女兒很小就愿意拿著筆涂涂畫畫。丁海斌發現,其實對于孩童來說,藝術無關乎技術,甚至無關乎審美,一開始,它僅僅是種游戲。
他不去“教”女兒畫畫,一有空時,只是陪她游戲:
爸爸畫一筆,女兒添一筆,從白紙一張到斑斕一塊;或者做“追逐”游戲,女兒的紅筆在前面跑,爸爸的藍筆在后面追,線條時而糾纏、時而分離,那是股噴薄而出的趣味和生命力。
女兒的作品
當女兒大些的時候,有段時間畫畫時,手里多了塊橡皮,畫一會兒便說自己畫錯了要擦。
丁海斌讓女兒把橡皮拋掉: “畫畫沒有對錯,要將錯就錯,你可以改造它,可以調皮,并不一定要畫像,但是要畫得開心?!?/strong>
漸漸地,女兒把畫畫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就像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家里堆滿了她的大小創作。
在工作室學畫的孩子們,常說,“畫畫不累,來這畫畫就像休息?!?/p>
這些年來,丁海斌嘗試了用各種形式來實踐美育:帶孩子去各大美術館,到太行山和石頭一起“打坐”,在海邊堆沙灘城堡……他一直在思考:兒童學習畫畫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在海邊堆沙灘城堡
他慢慢覺悟到,畫畫不是終極目的,對于孩子來說,如何變得快樂,有趣,如何開啟智慧,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藝術本身也僅僅是媒介和載體。
“把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档?00多年前的智慧話語,如今看來仍任重道遠。
學生畫的丁老師
如今,丁海斌教過的孩子們,很多已經長大了。他們有的從事了藝術相關的行業,有的從事跟藝術并不相干的領域。
但共同點是,他們都把畫畫作為生命里的滋養,因畫畫而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對于丁老師而言,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