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況下,孩子會主動學習,熱愛學習?
我們先看下這組對比:
一個愛學習、習慣于主動學習的孩子,在遇到難題時,大腦啟動的是應戰機制,他會想各種辦法去解決問題。
而學習上消極被動的孩子,他在遇到難題時,大腦首先啟動的是應付機制。要么亂寫一通,要么直接放棄,告訴你,“我就是不行”“我做不到。”
要想轉變孩子對學習的態度,喚醒孩子學習的內驅力,養出一個主動學習的孩子,下面這些建議,請家長一定要耐心讀完。
(資料圖)
什么是內在驅動力?
內在驅動力的定義:
是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內部喚醒狀態或緊張狀態,表現為推動有機體活動,以達到滿足需要的內部動力。
簡單來說就是我有什么東西缺失了,沒有這個東西,我會很難受,這種缺失感會推動我做點事情。
比如,我現在很窮,我需要錢,為了得到錢,就會有一種力量推動我去做事情,而這個力量,就是內在驅動力。
但學習屬于高級的需要,只有當底層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被滿足之后,學習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才會產生。
因此,喚醒學習內在驅動力的前提是:先滿足底層的需要。
對孩子而言,父母需要先保證他身心健康,有自信,有價值感,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那么,在此基礎上,再來思索如何喚醒內在驅動力。
試想,身處以下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是否有學習的動力:
夫妻整天吵架,家庭隨時面臨崩潰。
親子關系極差,孩子經常遭受批評,指責,甚至打罵。
所以,當問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時,先問以上兩個問題。
因為,這是父母喚醒孩子內在驅動力的基礎和前提。
內在驅動力有什么好處?
有一句話叫“胡蘿卜加大棒”,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你聽話,那么我就獎勵你,如果你不聽話,那么我就懲罰你。
獎勵和懲罰也是一種驅動力,但它們屬于外部驅動力,相比較內驅力來說,外驅力有以下幾個問題:
不具有延續性
獎勵和懲罰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有它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行動,可是,一旦沒有,孩子會立刻停止行動。
無法實現責任的轉移
學習是孩子的事情,也是孩子的責任,可是,獎勵和懲罰很容易把這種責任轉嫁到父母身上,孩子會覺得學習是為了父母學,那么他的投入度肯定不會高。
半衰期太短
如果父母把獎勵和懲罰當成籌碼,那么這個籌碼很快就變無效了,你需要不斷加大籌碼,才能繼續推動孩子學習,那總有滿足不了孩子的時候,而到那時,又該怎么辦。
相比較外部驅動力,內部驅動力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
參與度更高
孩子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責任,因此,他會自覺自愿的投入,他不在意任何的獎勵和懲罰。
行動更持久
由于孩子把學習當成滿足自身需要的事情,因此,他會持續不斷地行動,因為學習這件事的特點是,越學越無知,越學越投入,孩子會不斷探索新知,不斷挑戰難點。
成就感更足
由于不需要獎勵和懲罰的籌碼,所以,一旦孩子有所突破,他的內心感覺會非常棒,他會更享受這種成功的喜悅。
樊登的父親,是大學的數學教授,按樊登的說法,他父親最喜歡干的事,就是做數學題,人們問他:“為什么你從來都不去放松?”。他父親說:“做數學題就是放松啊。”。
當一個人把學習當成放松的方式時,他根本不覺得學習很苦,他認為學習就是放松,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樂趣,這就是典型的內部驅動。
如何喚醒孩子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利用“停工期”,提升孩子學習效率
一部分孩子,每天放學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另一部分孩子,放學后先玩耍,瘋玩上半小時后再回去寫作業。本以為后者可能玩累了,沒法學習了,沒想到他們寫作業的效率明顯高于前者。
讓大腦累了一天的孩子繼續“加班加點”寫作業,他們的效率自然不會高。相反,當我們給孩子點自由時間。讓他的大腦可以切換到另外一種狀態,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孩子的大腦才得到真正的休息。
這件事給我們的育兒啟示是,適當的時機下,需要給孩子的留夠“停工期”,效果可能會更好。
巧用“德西效應”,呵護孩子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德西做過一項實驗。
第一次,他讓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都做一些有難度的智力題。孩子們的積極性,沒太大差異。
第二次,他把學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每完成一道題就能得到一美元報酬,另一組沒報酬。
德西吃驚地發現,得到獎勵的那組學生一開始很努力,但很快就沒有了興趣。而沒有得到獎勵的學生,反而一直興趣濃厚。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學習本身是會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和興趣的,若我們再給孩子施加一層獎勵,只會適得其反。
不要輕易拿物質獎勵,去哄著孩子學習。盡早找到孩子眼里發光的東西。那個光,就是孩子的興趣點,然后去支持他。
多暗示學習的樂趣,少暗示學習的痛苦。尤其不要過早、過度強調“學海無涯苦作舟”,而要多陪帶孩子體驗學習的樂趣。
借鑒“陪讀法”,提升孩子專注力
教育家奈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中,分享這么一個小測試。
他第一次給學生們留了一些練習題,自己安靜地陪在學生們身邊。
第二次,再給同樣一批學生,留同樣的題,但營造了緊張而焦躁的氛圍。
實驗結果顯示,學生們第一次的整體考試成績是最高的。因為他給到了孩子平和而有力量的感覺。學生們內心更安定,不會擔心隨時被批評,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思考中。
而當周圍的環境是緊張的,那孩子就會有一部分精力用來擔心,他們精力就很難集中,狀態也會變消極。
盡量給孩子營造安全感,減少孩子的緊迫感。如果家長坐在那里,只會讓孩子更緊張,那么還不如不陪。家長看著糟心,孩子學得揪心。
陪讀最忌諱的一點,就是一動不動地盯著孩子,孩子寫錯一點家長糾正一點。
我們應該做的,是在孩子身邊做自己的事情,孩子若有求助,再提供幫助。
適當給予孩子鼓勵,推薦的方法是:
1、看到孩子的進步,并給予詳細具體的鼓勵。
2、當孩子態度積極、表現令人欣慰時,真誠地跟孩子說“謝謝”。
3、不把孩子跟他人作比,而是看到孩子的點滴進步,對孩子的存在心懷喜悅與感激。
擺脫“習得性無助”,讓孩子學習更積極
我們的孩子是不是也經常會陷入了習得性無助?很多孩子把寫作業當成痛苦,被迫忍受,等待著難受的處境過去。
要改變這樣的局面,父母必須幫孩子找到學習的掌控感,勝任感,孩子才不會把學習當痛苦。
建議如下:
1.多問孩子“你想要什么”,少對孩子說“我認為你應該這樣選/那樣做。”
2.少對孩子說“如果……我就……”比如,“如果你好好寫作業,我就允許你看電視。”“如果你這次考好了,我們就去旅行”。“如果你不認真,我就生氣了”都不建議說。
更能提高孩子掌控感和勝任感的表達是:“如果……你就……”。比如,“如果你掌握了這個知識,下次你就能明白科技館里那個轉盤的原理。”
3.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允許孩子作主。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哪怕他的搭配并不協調;睡前讀哪本故事,哪怕你覺得沒什么營養。
還可以邀請孩子制定出行計劃,允許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錢等。
不斷把“父母要我做”,轉化為“孩子自己想要做”,孩子學習自然會更積極。
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更要關注孩子的生活
很多父母會跟孩子說:“你只要管讀書,其他都不用管。”殊不知,這不是為孩子好,反而是在閹割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因為家長的大包大攬只能教會孩子:沒有爸媽無微不至的照顧,我是無法把書讀好的。
這不僅不利于孩子學習,還會貶損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
不僅如此。假如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日聊天也只聊學習成績,那么,孩子的興趣愛好,孩子有沒有好朋友,是否有喜歡的異性,孩子在身體發育上和性發育上是否遇到困惑,都被刻意忽略掉了。這樣的小孩,很難融入校園生活和集體學習生活。
要避免這個局面,唯一的辦法是,父母要給孩子留白,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喜好,允許孩子發呆,偶爾貪玩……總之,允許孩子去成長為一個更加完整的人。
愛生活的孩子,才能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愛上學習。
來源:光明少年綜合米哈里、凱叔講故事等。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