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教育家
(資料圖)
趙長河,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特聘碩士生導師,北京特級教師工作室(豐臺)主持人,“語用化語文教學”的倡導者和踐行者。
***
名師一般已經在專業領域有所成就、有所影響,按照世俗的標準,應該算是“功成名就”了,但對于真正的名師來說,這并不是他們追求的“終點”。
我認為名師的可持續成長,一靠情懷,二靠問題意識。擁有情懷的名師,才能真正在個人專業發展中專心育人事業,才能從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教學。教育情懷的培養貫穿教師教育生涯的全過程,是歷經長期的情感積淀和精神激勵自然形成的。另一個影響名師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問題意識。有了問題意識,教師才能時時保持發展的新鮮感。
我將教師的問題意識分為兩類。
一是學科問題意識。名師要更加善于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回答問題,比如我經常思考:語文教學為何普遍低效?解決方案是什么?大單元教學、大概念學習、項目化學習,如何與當下語文教學的實際自然融合?正是基于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思考,我才提出了“語用化語文教學”的教學主張。
二是非學科問題意識。看到有的教師語文教學素養非常好,教學成效卻不好,此時就要跳出學科,思考是否實施了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心智發展規律的教學管理。
總而言之,問題意識是名師畫好成長“第二曲線”必不可少的素質和能力。
01 找到關鍵突破點
如何有效克服名師在中后期出現的發展疲軟、倦怠現象?我認為,要以問題意識為抓手,找到關鍵突破點,進而高質量地研究和解決問題,實現階段躍升。
問題指引的專業閱讀。在教育教學中產生了困惑和問題,首先要及時進行專業閱讀,從他人的實踐和思考中汲取靈感,為問題解決提供理論和經驗的支持。例如,為了解決語文學科“教什么”這個困惑,我和工作室成員集中研讀了王榮生的《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王尚文的《語感論》和李海林的《言語教學論》等,通過文獻研究找到新視角、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形成新認識。
問題牽引的案例積累。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如果能及時形成案例敘事,日積月累,就會成為教師的職業財富。名師提煉自己的教學教育思想后,最需要案例來支撐后期的可持續發展。案例敘事要養成每日動筆的習慣,從“日常”中發現“經常”,進而挖掘出其所蘊含的教育教學原理和規律。我將案例分為教例和課例,課例包括學科中的問題和思考;教例則包括學科教學管理和非學科教育案例。案例積累,才是基礎教育科研的硬道理,我正是堅持以課例來反復驗證“語用化語文教學”思想,使其不斷適應時代的要求和教育的需求。通過案例敘事激活教育教學思維,幫助教師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獲得鮮活的感受,從育人的高度審視自己。
問題引發的課題研究。教育是科學,科研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第一推動力,名師要善于以科研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以我的經驗為例,中學語文教學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很多教師聽到這句玩笑話只是一笑而過,我卻不禁思考,這“三怕”為何成為師生的笑談多年卻難以解決?有了感興趣的問題,便有了課題立項的背景和動機,我從文言教學、作文教學等入手,先后開展了“以現代言語實踐激活文言教學”“有效中學作文教學研究”“基于學校文化的校本閱讀課程開發研究”等課題研究,充分發揮科研成果的效益,嘗試從根本上解決學生語文學習的“老大難”問題,同時為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啟迪。
課題引領的專業寫作。圍繞課題開展的序列化專業寫作,能夠幫助教師對某一階段重點思考和實踐的問題進行更加深刻的總結和闡釋。這是教師解決一個階段積累的同類問題,逐漸形成自己教育教學思想的有效手段。名師要善于沉淀、提煉自己的教學教育理念,尤其到了發展后期,專業寫作更應該主題突出、方向明確,指向自己的教學教育理念。歷經多年沉淀的教育思想、多維呈現的教學主張、豐富多樣的經驗案例,都有可能成為其他教師解決問題的有效參考,這也是名師引領的意義所在。
問題引導的課堂變革。名師要時時保持課堂變革意識,要讓課堂貼近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基礎、不同性情的學生。課堂教學設計的順序,應先結合育人目標思考、確定學生該達到何種學習目標,然后設計相應的評價標準,最后再據此進行教學設計。有的名師“一堂課上了一輩子”,殊不知學生的學習需求、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早已改變。如果課堂墨守成規,“名師”便也失去了引領的意義。
02 發掘“再成長”資源
問題意識除了體現在教育教學中,還體現在名師的自我發展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自省”。在我看來,當下名師培養的目標要從讓教師“做一時名師”逐漸過渡到“終身做名師”,這就要求名師要認清自己的問題,不斷提升自身修養和自我認知,努力發掘“再成長”的資源。
始終跟隨前沿的專業學習。執著于專業的提升,是名師應有的成長狀態。名師要在教研中始終跟蹤并過濾前沿文獻,開展專業學習。突出“過濾”,是強調前沿理論不一定適用于全部學科、全部學段或所有教學情境。比如當下十分“火熱”的大單元教學,教師可以跟蹤學習和實踐,但對于單篇教學尤其是作為“定篇”的單篇文本的教學,還需要進一步探究其適用性。
始終堅持體現學科思想的研究。名師有了體現自己學科思想的理念后,要堅持從理論和實踐上深入研究。從“語用化語文教學”思想的形成、提出到圍繞這一思想開展科學研究,這一過程有效推動了我從單一的技能精進向綜合的教育能力提升轉變。首先是理論上廣泛、深入地學習,如閱讀《語用學與語文教學》《漢語語用學》《語用學教程》等圖書,其次是堅持在課堂教學中從實踐層面進行驗證性研究。歷經幾個階段的磨礪,我的教育思想愈發成熟、教學經驗愈發豐富,也因此能為更多教師的教學和專業發展賦能。
始終研究學生學科思維的特點。學生能否用心學習一門學科和學習能否取得良好成效,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準確把握學生學習這門學科時特有的思維特點和心理特征。名師往往有多年教學經驗,對每一代學生的差異性發展有更加深刻的體會,在“新老”的碰撞中,教師要包容、尊重成長于不同時代背景的學生,尊重其不斷發展變化的身心成長規律。高中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特點,是懷疑、審辯等理性思維的覺醒。我習慣從學生喜歡的文化形式和感興趣的文化現象出發,不斷挖掘蘊含其中的語文學習要素,比如學生喜歡新潮的流行歌曲,我就引導他們搜尋、研究歌詞中的文言詞語活用現象;學生喜歡科幻電影,我就組織他們進行《三體》《北京折疊》《時間簡史》等科幻專題閱讀……
始終堅持與志趣相投者的對話。名師的可持續成長必須有觀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志趣相投者可以來自各領域、各職業、各年齡段。我建的交流群里,除了有工作室的學員,還有高校教授、報刊編輯、教育專家等,我們對話的內容并非局限于專業研討,還可以是讀書感悟、工作困惑、日常分享;對話形式多樣活潑,線下線上靈活交流,既“請進來”也“走出去”;對話氛圍平等真誠,學員可以辯駁名師、教授的觀點,名師、教授也可以直陳學員課堂的優缺點。
“名師”不僅是一項榮譽、一種認可,更是一份責任、一種動力。名師作為教之先行者和師之榜樣,更要發揮“輻射引領”的先鋒作用,以“師之大者,為天下計”的胸懷,不斷充實、完善、錘煉、突破自己。
— END —
來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5月刊第1期,原標題為《趙長河:以問題意識助推名師可持續發展》
作者 | 曹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