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63年執教中學語文至今,已整整60年了。我為此感到自豪,因為我跟其他學科老師一道,共同培養了一批批合格的畢業生。回想起來,前30年,我基本上跟其他老師一樣,認真上課,批改作業,評閱試卷,高考前跟學生一塊拼搏。接下來的20年,做了點局部改革,開始對以往的教學進行反思。最近10年,較為系統地思考往日教育存在的問題。這期間,遇到一些過去的學生,談起語文課,對不住,已記不得了,能給他們留下印象的是: (1)早讀聽寫詞語所積累的成語;(2)早讀默寫所記住的古詩文名句;(3)每周一次的口語訓練所形成的口語表達能力;(4)對某些詞句的生動講解;(5)對某些社會現象的即興評議。
概括起來,一是實用的,如(1)(2)(3),二是有趣的,如(4)(5)。對投入大量精力的課文講解,都煙消云散了;也就是說,我白白浪費了大量時間,也白白浪費了學生的大量時間。想想真寒心,但這是事實,無法否認。
(資料圖)
看看眼下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仍然沒有擺脫以往的做法。
課堂:多數情況下,老師的課文講解仍少不了背景介紹、詞語解釋、段落結構、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有時還用電腦打出教學目標、教學步驟等,總之面面俱到,花費了大量心血。在講解某些詞句時,還要分析它的“深刻含意”,深挖它的“豐富內涵”。其實,大多數課文學生完全看得懂,不必分析。
課外:讓學生做大量的重復性練習,有一課一練,有補充習題,有配套練習,中考高考前更要面對洶涌的題海。還要學生看中外名著,根本沒有時間。我的孫子現讀小學三年級,每天作業就不少,什么拼音、組詞、抄寫、作文,項目繁多。花了大量時間,卻越做越沒勁。
結果怎么樣呢? 學生日益對語文學習感到無趣,厭學;老師日益對語文教學感到枯燥,厭教。廣大師生自由天性受壓抑,語文學習整體水平不理想。再加語文教學還得承擔思想教育、道德引領等任務,這就更不堪重負。
到底語文該怎么學、怎么教,我思考了好多年。
我首先想,古人是怎么學語文的?司馬遷誰教的?李白、蘇東坡誰教的?歷代名家又是誰教的?又想到魯迅、錢鐘書以及當代那些學者,又是誰教的?我想,他們的老師肯定先教學生識了許多字,然后主要靠他們自己去讀、自己去想、自己去悟,絕不會有那么多分析、解讀。
又想到一些專家的話。1978年,呂叔湘先生就尖銳批評語文教學的“少慢差費”。他說,從小學到中學畢業,語文花的課時最多,卻過不了關,豈非咄咄怪事! 這里的“費”指的就是花費的時間太多。1992年,江蘇省教委專門就語文教學的改革發了文,指出語文教學低效的原因之 一是“架空分析”多。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志公先生就說:“分析來分析去,哪有那么多話要說? 講清兩點就行了,一是寫了什么,二是怎么寫的。”葉圣陶先生更是明確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他一貫提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經上述這么一理,我多少清醒了一些。 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必須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和其自身的規律。“社會的實際需求”是什么?看趨勢,初中以后就要分流,一部分上普高,一部分上職高;上了大學,進綜合性大學的是少數,相當一部分要進職業大學;大學畢業后,多數人是謀個職業,只有少數人從事科學研究。“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語文在各個年齡段要解決什么問題。語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的語文包括文章、文學、文化,很長時間被稱為“大語文”。狹義的語文專指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解決好“語言文字的學習與運用”。 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基礎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就是要練好“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的基本功,文學熏陶、藝術鑒賞可以有一點,但不宜多,它是大學中文系的任務。一搞“熏陶”“鑒賞”,話就多了,就沒邊了,這很容易沖淡了基本知識的學習、基本技能的掌握,因為就那么點課時。這就需要去繁就簡,保證重點。具體說,能認得并能正確書寫常用字,能有一定數量的詞語積累,能記住一些文化常識,能讀懂常見的各類文章,用通順的語言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和常見的應用文,能用文明的語言跟人正常交流,有一定的自學習慣。做到這些就很不錯, 總的目標是:放寬要求,降低難度,講求實效。
我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粗線條設想是: 基本上靠自學,大幅度減少空泛的分析,代之以“看書—提問—討論”。看書:當堂看課文,邊看邊思。提問:學生就課文中不懂的向老師提問,老師向學生提問,學生對老師解答的質疑。討論:學生與學生的討論,師生共同的討論。能達成共識,很好;一時統一不了,存疑。這會節省大量的時間。節省下來的時間干什么?或用來看課文以外的各類文章,或用來進行讀書心得交流。考試怎么考?文科只考兩項,一段古文的斷句、翻譯,一篇作文。理科也只考兩項:一段現代文的要點分析,一篇作文。
以上是我的主觀設想, 目的是讓中小學語文教學回歸本真,使師生都輕松一點、自由一點,能有較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自行思考,永葆求知小興趣和活力,而不至于像現在這樣學得苦、活得累。有人說,眼下的孩子不是輸在起步線上,而是還沒跑就已累倒在起跑線上。此種情況該盡快讓它結束。
歸納一下,我想說的是:以往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尤其是高中語文教學,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消耗了太多的生命,我們務必從基礎教育的規律出發, 認真練好“語言文字學習與運用”的基本功,不要在課文分析上顯能耐,而應在培養自學能力上下功夫,把浪費掉的大量時間還給學生和老師,讓學與教都生動活潑、切實有用。
一孔之見,歡迎指正,更希望大家來共同討論。
外一篇
化復雜為簡單
喻旭初
3月13日在微信里看到一段視頻,是上海建平中學原校長馮恩洪的講話。從畫面上看,馮校長雖然年事已高,但精神很好,說話極有條理,思路十分清晰。其中有些話是對某些專家的批評: “教育本身并不復雜,現在讓不懂教育的專家把簡單變成復雜了,因此,要改革,就要從復雜回歸簡單。”另一些話是講給校長們聽的:“目前的教育管理層面充斥著低階思維,管理層的思維提高了,教育整體水平就提高了。”他說:“‘人不能識之我識之’,這是一種見識,‘人不肯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信仰,‘人不敢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魄力,‘人不能忍之我忍之’,這是一種情懷,‘人不會為之我為之’,這是一種能力。五力之和叫領導力。一個人群的水平,就是領頭人的水平。”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馮校長帶領全校教師進行的改革,在上海乃至全國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一度出現了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他希望校長們能具有五力之和的領導力,很有道理;但據我了解,眼下能真正具有這種領導力的校長很少。這條做不到,那我們就由“從復雜回歸簡單”做起。
誠如馮老所說,目前的基礎教育把原本并不復雜的變復雜了。除了口號多、概念多,許多中小學過于看重形式的、表面的、吸人眼球的東西,似乎不搞出點動靜就沒有進步,就被人輕視。其實,基礎教育就是打基礎,什么年齡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按教育自身的規律辦就行。去掉一切花里胡哨的東西,學會做人,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這是最根本的任務。校長們要多讀書、多思考、多聽課、多調查,努力學會刪繁就簡。有句話說得好: 把簡單的弄復雜,愚蠢;化復雜為簡單,智慧。
喻旭初
江蘇省南京金陵中學語文教師,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有《求真學步集》等專著。
來源:鳳凰大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