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北京時間4月5日9時13分
(資料圖)
迎來“清明”節氣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
祭奠祖先、緬懷先人、遠足踏青、親近自然
……
小編特別邀請5位學科教師
一起帶您感受自然變化
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感悟生命的力量
一起來看看吧
北京市京源學校地理教師 蔡惠慧
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氣是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5日。清明時節,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天氣狀況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由于氣溫適宜且降水量增多,北方旱作和江南早、中稻進入大批播種的適宜季節,人們紛紛挽起袖子,卷起褲管,下田搶晴播種。
初一學生根據清明節前后的氣溫監測,繪制的日平均氣溫變化曲線圖。
時至清明,南方與北方好似兩重天。南方地區時陰時晴,雨量較為充沛。除東南沿海外,江南大部分地區4月份平均雨量在100mm以上,如果冷空氣偏強,會出現連續三天以上日平均氣溫低于10℃的低溫陰雨天氣。北方地區,氣溫回升也很快,干燥多風,沙塵天氣頻頻出現。到4月份,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可達到10-15℃,東北北部、西北部分地區雖說還沒有進入春季,但有些地方3月份的平均極端最高氣溫也都在10℃以上。
4月3日,冬春季太陽高度角較低,由于受到教學樓的遮擋導致兩棵玉蘭樹接受到的光照不同,導致其開花時間有差異。
北京十二中化學教師 王瑞華
讓踏青更加“多彩”
清明時節,也是踏青好時節。在外出踏青游玩準備食物的時候,可以用一些剩余的食物帶孩子來做探究實驗,調制出溶液“調色盤”。
圖1:自制溶液“調色盤”
這是什么原理呢?其實這里是利用了色素在酸堿性中的顏色不同。紫甘藍和藍莓是常見的食物。咱們用這兩種食物的溶液作為眼睛(化學上稱為酸堿指示劑),來判斷常見飲料或佐料的酸堿性。依據的原理是紫甘藍和藍莓中都含有色素花青素。花青素是一類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有色化合物,它們通常呈現出深紫、藍色或紅色的顏色,并具有抗氧化性質。當遇到酸性溶液(即常溫下,pH<7)時花青素會呈現紅色,而遇到堿性溶液(即常溫下,pH>7)時花青素會呈現綠色或黃色。根據酸性程度或堿性程度的不同,導致顏色不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原理調制大自然的多彩飲料。觀察酸堿指示劑的顏色變化,根據顏色的變化判斷物質的酸堿性及強弱。
圖2:花青素變色原理
實驗方案如下:
準備的物品:藍莓、紫甘藍、白醋、脈動(青檸味)、純堿、小蘇打、蘇打水、椰子水
、水。
操作步驟
1. 把紫甘藍用剪刀剪碎放在大的碗中,再加上熱水,浸泡10min。將水溶液倒在一個紙杯里。
2. 用自來水將純堿和小蘇打粉末溶解,再分別向七種溶液中加紫甘藍色素溶液,或直接把藍莓的皮撕下來放在以下的容器中。第七個透明杯可以加水或者不加。
3. 觀察顏色變化。
圖3:七種物品加入色素前后的顏色
注意:做完實驗后的物品請不要再飲用。
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生物教師 鄭欣
清明前后,種瓜點豆
《歲時百問》中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時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生氣旺盛,呈現春和景明、萬物復蘇之象。此時氣溫升高,雨水增加,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點豆”的農諺。
“清明前后”的范圍大約是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日均氣溫在10攝氏度。這里的瓜應該是瓜類作物,包括西甜瓜、冬瓜、南瓜、以及各種瓜菜,準確來說包括屬于葫蘆科的所有瓜菜,葫蘆科是一個大科,我國有130多種,葫蘆科的蔬菜非常豐富。而豆類既包括蔬菜中的菜豆、豇豆、扁豆,也包括雜糧中的黃豆、綠豆、紅豆等。“種瓜點豆”指的是用種子播種,而不是幼苗移栽。這句農諺是勤勞的農民留給后人的經驗和智慧。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通過,現代農業興起。為了縮短蔬菜的大田種植時間,提高田地使用效率,開始育苗,在集中場地內完成蔬菜苗期生長,后期再進行幼苗的移栽。種植和栽培的技術變得越來越先進,受自然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少。
那么,在城市中居住的我們,有沒有機會也體驗一把當個小菜農的樂趣呢?不妨在家中的窗臺上種植一些有機蔬菜吧!不占多少空間,也不用特意去買種子,只需幾個星期,就能收獲滿滿一窗臺的綠色。既美化了居家環境,又為餐桌增添了幾分新鮮與健康。下面這些蔬菜,材料易得又好活,家長和孩子們快來體驗吧!
1.蒜苗
首先將大蒜一個個的掰下來,再找一個淺盆,再將蒜一個個的擺起來,再倒入適量的清水,水位不要太高,并且及時地給其補充水分,很快就可以長出蒜苗來,等到長成后就可以割下來直接食用,等過段時間后還會再次長出來。如果想吃的是蒜黃(無法合成葉綠素),只需要保持整個生長時期都不見光即可,可用一個廢棄的快遞箱將其扣住。蒜黃相比蒜苗,口感會更加細嫩美味哦!
2.蔥
新鮮的蔥是廚房里不可少的酌料,在狹小的空間也能生長,在小窗臺上也能收獲翠綠的盆栽,也可以嘗試水培。小貼士:如果你嘗試用蔥的基部水培,那么需要每天換水一次,見光。
3. 生菜
如果你那里的光線不是很充足,那么就可以選擇種植生菜,每天有2、3個小時的光照都可以,人造光也行。從超市買來的水培生菜(帶根),將中心部分的葉片切下炒菜或涼拌,剩下外周的葉片。將其放在水里沒過須根,每日換水即可,大約一個星期,就又有鮮嫩的菜葉長出,掰下嫩葉,還會再長!
密云西田各莊中心小學書法教師 果小剛
同賞書法大家寫“清明”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每個時代,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審美欣賞角度不同,又隨著文化的發展溶入,呈現出自己的特點。清明節源自早期人類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在中國自古傳承。在清明,讓我們同賞書法大家寫“清明”。
晉人尚韻,從作品的形式和內涵中能流露到作者的情態,從而影響作品的風格、意韻。
在《傳本墨跡》中,王羲之的“清”字用筆靈動瀟灑,言字旁張力十足,右邊“青”顧盼多姿。古人言"密處不容針,疏處可走馬",在“明”字中得到詮釋,整體外疏內緊,筆畫方圓結合。
唐人尚法,故唐代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大多法度森嚴,嚴謹雄健、也是在我國書法歷史長河中是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尤其是楷書,在歷史上,對后代有著深遠的影響。
歐陽詢在《九成宮醴泉銘》中,所書寫的“清”字點畫成三角形留有北碑筆意,右部筆畫粗細、間隔勻稱,勾畫內斂。“明”字布白均勻,清秀挺健,外方內圓。
《玄秘塔碑》為柳公權所寫,有“柳骨”之稱。其中的“清”字用筆剛勁中含秀潤,圓厚中見鋒利,“明”字筆畫布局均勻,橫取斜勢,生動中有平穩,勁健清新,引筋入骨。
在顏真卿筆下的《顏勤禮碑》中,也有“清明”二字。其中 “清”字橫細豎粗,橫畫和豎畫的粗重成鮮明的對比。“明”字外緊內松,方圓并用。“清明”兩字結體端莊大方,拙中見巧,氣息渾厚雄強。
宋人尚意,專注意趣,強調主觀表現,給書法注入了抒情意味,倡導在書法創作中體現個性化和獨創性,從而開辟了新的道路。
這在蘇軾的《尺牘墨跡》中尤為明顯。其中的“清明”兩字結字疏朗,筆畫瀟灑舒展。“清”字和”明“字書寫的節奏一個是慢,一個是快。橫細豎粗,有顏體的遺風,
而米芾在《尺牘墨跡》中,“清”字鋪毫用筆,筆斷意連,結構疏密錯落。“明”字粗細節奏變化,注重留白。整體看節奏鮮明,流暢瀟灑,顧盼生姿。
北京八中永定實驗學校初中部語文組組長 李廣川
一年一清明 一花一葉情
今天是4月5日,是一年一次的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雙重身份,讓“清明”有了獨特的文化意蘊。
作為節氣的“清明”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來確定的,故《淮南子》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另《歲時百問》是這樣解釋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這個時節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改變冬季寒冷枯黃景象,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為節日的“清明”清明,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由上巳節、寒食節(據史籍記載,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立的,要求每年這一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而得名)、清明節綜合演變而來。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慎終追遠,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傳統風俗。
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教育的文人雅士,為清明節寫下了許許多多的詩歌,既描寫了這個節氣的百花盛開,綠意盎然,又抒發了在這個節日獨特的家國情懷。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讀關于 “清明”的詩,體會 “一年一清明,一花一葉情”:
清 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前兩句寫清明時節,不能與家人一起踏青或掃墓的行人在“雨紛紛”中“欲斷魂”的苦悶;后兩句用設問,在一問一答中,“牧童”將欲“借酒澆愁”的行人引向開滿“杏花”的美麗村落,哀而不傷,回味無窮。
途中寒食
(唐) 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前四句寫寒食景象,為下面的抒情做鋪墊。后四句直接抒情,抒發失去家園之痛。在路途中,正是寒食節,在陽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發對故國的懷念之情,對君主的惦念。
寒 食
(唐)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天寶年間,科考失意的詩人,在“花滿枝”的江南,卻感受不到春天的生機盎然;“貧居”者不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禁煙火,吃寒食。“樂景哀情倍增其哀。”“寒食”二字,一語雙關,一指寒食節這一天,二指百姓沒有飯。平字見奇,使詩歌的主題得到了升華,詩人的家國情懷得以體現。
寒 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詩歌前兩句繪形繪色地描寫寒食節時長安城處處相同的美麗風光:風和日麗,潔白的柳絮漫天飛舞,皇宮中的御柳在春風中翩翩起舞。后兩句用一個特寫鏡頭:傍晚時分,燭火從皇宮中頻頻分傳到貴戚近臣的府第,這些府第與皇宮一起燈火通明起來。寒食節的家家禁煙火,只是給百姓規定的,對皇上和貴戚近臣形同虛設,詩人的諷喻之意可見一斑。
采桑子 · 清明上巳西湖好
(宋)歐陽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游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游春的歡樂氣氛。上闋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圖,下闋寫游人返歸的景象。“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滿江紅(暮 春)
(宋)辛棄疾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花徑里、一番風雨,一番狼藉。流水暗隨紅粉去,園林漸覺清陰密。算年年、落盡刺桐花,寒無力。 庭院靜,空相憶。無說處,閑愁極。怕流鶯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處也,彩云依舊無蹤跡。謾教人、羞去上層樓,平蕪碧。
這是一首十分委婉纏綿的傷春相思詞,抒發了一個女子暮春時節對遠行情人的懷念之情。上闋寫江南暮春景色,下闋由此興起懷人之感。江南暮春,年年景色依舊,而當年此時與所思之人離別,至今蹤跡杳然,所以由睹景而思人,再由思也枉然而閑愁滿腹,最后很想登樓遠望,但所思之人既已不能歸來,則登樓也只能看到一片平蕪,不見伊人的倩影。如果把這首詩與作者自身的情感狀態聯系起來,就會得出它是一首政治寄托詞的結論。如以春意衰敗寄托時局衰微之意,以盼望游子音訊,寄托盼望北伐消息之意。
你發現了嗎?關于“清明”的詩有一些共同規律:
一、詩歌大多描寫了體現了節令的景物:一般會描寫“花”“草”或“樹”等自然景物,寫出春天的美麗、春天的生機。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詩歌中,或樂景樂情,或樂景哀情,我們要結合詩人、寫作背景、全詩內容來細細品味。
二、詩歌大多抒發詩人的家國情懷。作為節日的清明,“每逢佳節倍思親”,奔波在外的游子在清明這一天會倍加思鄉思親,偏安一隅的南宋的子民會思念北方的故國,表達家國情懷的詩詞就由此寫出來了。
“一年一清明,一花一葉情”,讓我們在“清明”這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特殊日子里,一起讀詩吧!讀出文字里的情感和力量,并用它來浸潤我們的心靈,做一個有民族自豪感的人,做一個充滿文化自信的人,做一個傳承中華文化的人!
策劃:張秋穎 郝彬 蘇珊 姜思瑤 付磊
編輯:付磊
編審: 常悅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