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教師在網上吐槽,自己上公開課,被教研員批評,說他沒有運用分組討論的教學方式。上公開課,就必須要分組討論嗎?這明顯是一個偽命題。
(相關資料圖)
公開課上的分組討論,其實就是在演戲給聽課的人看,有多少學生能對所學的知識還沒有教授之前,就已經預習,有所了解了呢?除了少數學生,恐怕沒有多少。
實際課堂,分組討論有多少學生在討論所學內容,很多都是趁機說話打熱鬧而已。盡管在眾目睽睽的課堂上,這樣的情況不會出現。但是,平時都沒有養成習慣,你讓學生怎么去討論,去交流,去形成結論呢?就是成年人開會議分組討論,想一下大家都怎么干的,你就可想而知了。
教學也是需要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的。教無定法,該討論的時候才討論,我們不能把這件事完全鎖死了。一個教學方法,無論新舊,用得好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你說理解記憶好,難道死記硬背就上不了臺面了嗎?這顯然就是自欺欺人的自以為是。
教師的閱歷不同,知識積累不同,他們的教學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可以說,每一個老師都有自己熟知的教學方法。我們如果為了追趕潮流,而要求老師放棄他固有的教學方法。顯然就是在自以為是,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不值得肯定。
教研員可以向老師推薦好的教學方法,但是想要把你自己為好的教學方法強加給老師,顯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畢竟教學不是演戲,它要的是你下真功夫才行。
教研員之所以指手畫腳,一方面是在顯示自己是專家學者,另一方面也是體現自己在做工作,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但是,老師卻不是這樣考慮的,因為一個初三老師,他既要考慮教學進度,還要保證教學質量,當然需要按照既有的節奏啊。
本來就不喜歡應景的公開課(表演),既浪費時間,又和教學習慣不同,很別扭的。可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聽課的雖然(可能)不會上課,但是可以決定老師的升級(評級)啊!說到底還是“管理”太到位了,形成了干擾。
如果真的要老師在課堂上開展討論,那么只要不用拿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學效果就行,那節節課討論都沒問題。誰都知道討論可以活躍思維,激發創造意識。無奈現在評價的時候搞的是雙標,平時一個標準,期末一個標準,專家們各唱各的,老師難做啊!
教研員,又是教研員?有網友就提出:“教研員是一個最神奇,最應該被“末位淘汰”的崗位”。他們為什么認為在末尾淘汰中,最應該被淘汰的是教研員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教研員從來不在一線教書,都是坐在辦公室里研究理論。坐井觀天,他能研究出什么可以用于實戰的理論呢?空頭理論家誰都會做,你既然想要指導別人,那就站到一線來,用教學成績說話。
如此,唯有如此,才能讓一線教師心服口服。而如果你只是只說不做,誰能對你服氣呢?不擠兌你,就算是客氣了。
以前,作家寫作還下基層去體驗生活。作為教研員,居然可以脫離學生,來指導教師教學?難以想象。
這些所謂的教研員應該每年輪崗到普通學校執教。帶一個中等水平的班級,參與實際教學工作,一年后帶出來的成績也不需要第一,能居前三分之一就算優秀,這樣才有說服力,也才有指導意義。
當然,他們大多是沒有這個自信的。要知道,現在的許多教研員都不是憑借著教學成績遴選上去的,而是走歪門邪道坐上了教研員的位置。自己本身就沒有真才實學,他們有那個底氣和一線教師來一個PK嗎?他們也就剩下一張嘴能說說人了,真要教學,恐怕他們也丟不起那個臉啊。
這就是當下教研員的寫照。可憐又可悲,一聲長嘆!!
親愛的讀者,對教研員這個職位是不是最應該被第一個末位淘汰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我是蝴蝶花雨話教育,專注教育時事和最新教育動態,喜歡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歡我的朋友,請關注我:蝴蝶花雨話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