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資料圖)
看完《當孩子遭受校園欺凌后,一個媽媽的“戰斗”》的深度報道,中間居然幾次想要流淚。
報道中的主人公,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叫“為母則剛”。
她是上海一家單位的主管,兒子在老家的學校飽受班里“小霸王”的欺凌。
每次,老師知道后都會讓打人者道歉,但道了歉,下一次還會繼續霸凌。
兒子在學校待不下去,丈夫甚至做了走極端的準備。
她從上海飛回了西雙版納,在幾天內熟悉了相關法規,聯系其他被打學生的家庭,發起了一份反校園暴力聯合聲明,并和害怕、猶豫的兒子約定,陪媽媽打一場仗。
經過與校方的幾場談判,最終,學校同意對打人的學生開具記大過處分,并承諾如果再出事,就會幫忙勸退打人的學生。
02
不想重復事件的具體過程,總之很不容易。
但我想說的是,這其實是一場錯位的“戰爭”。
校園霸凌問題,不應該是被霸凌的家長帶著孩子去和學校談判。
他們和學校,本應該是站在同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才對啊!
不是每個家長都像報道中的媽媽一樣,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有果斷的執行力,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甚至,有各行各業的人脈。
如果不是有這樣一位媽媽,是不是孩子被霸凌的事情就仍然和以前一樣,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作為老師,我明白學校在整個過程中也有自己的苦衷,但不得不說,學校“和稀泥”的做法有失職之處。
03
確實,在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對那些經常犯錯的孩子辦法不多。
學校沒有權利開除或變相開除學生,就連必要的懲戒,都要縮手縮腳,稍有不慎就會碰到雷區。
于是,有時候在學校會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
為了保護一個天天犯錯的孩子的受教育權,不得不容忍他天天去侵犯班里其他孩子的受教育權。
就像新聞里的那個班,已經因為某個同學的存在,使得全班分裂成兩派。
要么變壞,為虎作倀,也去打別人;要么不同流合污,但要冒著受欺負的風險。
在這樣的環境里,孩子們怎么可能健康成長!
如何防止這樣的現象出現?
我覺得,還是學校應該負起更多的責任。
04
其實對于那些在學校里面不服從教育,影響甚至傷害其他學生的未成年人,從國家規定方面說也不是毫無辦法。
記得針對校園霸凌事件頻發,教育、公安、民政等11部門曾共同印發了《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指出學生欺凌事件須依法依規處置,情節輕微的,由學校對實施欺凌學生開展批評、教育。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學校完全可以對欺凌者進行遞進式處理,從一開始的批評教育,到后面的警告、記過、記大過處分,如果屢教不改,證明學校的教育已經無效,可以讓他去該去的地方。
將那些無人能管的未成年人與普通孩子隔離開,對其他孩子是一種保護,對他本人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和懲戒,對后來者也是一種警示和威懾。
05
學校作為專業的教育機構,不能總是被不遵守紀律的學生拿捏。
一個班里一兩個學生無法無天,全班的學生都跟著受罪,這樣的情形不應該出現。
面對校園霸凌,不應該由被霸凌孩子的家長親自上陣,而是學校利用好相關法律法規,從制度層面制定出嚴密的規則,給霸凌者劃出紅線。
可以想象,當那些霸凌者離紅線越來越近,他們就會收斂,否則,他們就得離開。
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們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教育和保護。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當當、京東、天貓等平臺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