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上篇文章中,千鋒教育分享了對職教賽道的一些看法,探討了職教培訓賽道看重師資的原因,介紹了千鋒教育在提升學員就業率與就業質量上的舉措。在本篇文章中,千鋒教育會分享其在新課程拓展、產教融合、在線教育模式探索、在線平臺搭建等具體業務上的操作思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下為專訪實錄,刊發內容有所刪減:
一、職教機構如何做產教融合?
Q:千鋒教育在拓展新課程上有何篩選標準以及布局思路呢?
陳川:千鋒是圍繞泛IT培訓領域來做的,千鋒最早是做移動互聯網,后來做Java、做前端、做設計,逐漸形成了現在的課程版圖,我們做的事情主要來自于市場的需求,因為職業教育培訓是一個市場導向非常強的行業,要了解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
基于此,千鋒拓展課程主要基于以下三點考量:一是,基于用人市場的真實需求而非概念火爆的自嗨需求;二是,崗位規模足夠大,人才培養可實現規?;蝗牵瑖艺咧С?,未來前景廣闊無憂。
Q:千鋒教育是如何做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
王利鋒:產教融合其實不只是產和教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我認為產教融合服務包含兩個大方面和四個小方面,兩個大方面是引產入校和產業需求的對接。從四個小方面來講,產教融合能帶來多方利好,產教融合首先受益的是學生,第二是高等教育教學體系面向產業需求變化會進行相應升級,第三是幫助老師進行教學升級,最后一個方面,從企業端來看,企業通過產教融合的模式,可以提前培養一部分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人。
而千鋒教育作為中間的橋梁,幫助企業、高校實現產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對接。具體來講,千鋒教育聯合大廠、中職高職以及本科院校,建立生態伙伴關系,建設產業學院模型,從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兩端打造人才模型,千鋒教育負責將人才模型變成教學過程,在高校端,千鋒教育把教學過程匹配高校的教學和過程,幫助企業和高校建立貫通式的鏈接。
目前,千鋒教育參與的產教融合項目主要有:校內外的實習實訓的基地、專業共建產業學院、賽事合作、師資培訓、聯合出版教材、教輔平臺等。
編輯
千鋒教育副總裁王利鋒
Q:下一步,千鋒教育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上有何規劃及思路?
王利鋒:產教融合是一個常態。從十八大提出到現在接近十年了,很多高校也走出了產教融合的新路。我個人認為,整體來看,產教融合還過于平淡,職教領域需要真正的產教融合,去賦能學校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整個教學體系的升級改造。
原來我們做產教融合,可能先建設實驗室,再提升教學團隊,然后再搞人培方案,最后學生培訓再就業,但其實每一環都是割裂的,千鋒最近要做的事就是把這些割裂的環節全部打通。
二、IT培訓如何實現在“電子書”上編程?
Q:請問千鋒在在線教育、數字化職教方面有哪些舉措?
潘松彪:千鋒教育開發了自己的在線平臺,平臺上有直播和錄播課程,直播課程面向每天有明確學習計劃的學員,而錄播課程則更靈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加強的是在線的訓練和在線的服務時間。
千鋒開發了在線的編程系統,學員打開網頁,就可以在平臺上進行交互以及編程。我們還開發了一個純粹的交互式平臺,就像一本電子書,學員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可以直接在書本上進行編程。此外,我們把數據分析應用進來,用于分析每個學生的聽課情況,通過發現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優化老師講課的節奏。
編輯
千鋒教育產品研發總監潘松彪
Q:千鋒教育在線教育業務,未來有怎樣的發展和規劃?
潘松彪:千鋒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進行創新,把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數據分析技術引入到編程當中,比如說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知識產權,我們就開發了一個新的系統,可以在視頻上完成編程的這樣一個技術。
在視頻課程中,老師演示了一段代碼,學員可以隨時暫停視頻,視頻上老師寫的代碼就可以直接進行編輯了,編輯之后再繼續運行代碼,學員就可以看到經過修改之后,程序呈現出怎樣的效果,這就是人工智能技術的一種體現。未來,千鋒會不斷應用新的技術,提供給學生更靈活方便,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學習體驗。
三、如何在職教賽道長期堅持下來?
Q:您認為千鋒教育的護城河是什么?
陳川:我認為堅定的戰略定力以及對企業文化的重視,才是讓千鋒走到現在的原因。比如,面對新技術,我一直都認為技術只能給人賦能,但技術很少能夠把人打敗,或者說能夠完全取代人。以線上課程為例,千鋒認為職教培訓主要以實操技能為主,難以使用大規模在線教學的方式代替,但線上的好處是可以壓縮成本。
那么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千鋒需要扛住方方面面的壓力,比如來自于市場的壓力,來自于競爭對手的壓力,這時候就得看企業能不能堅持住。相較IT培訓老兵達內、傳智,千鋒晚起步了將近10年,但目前我們在一個牌桌上打牌,確實是有千鋒獨特的一些東西。
千鋒這幾年其實也走得很艱難,或許在真正面臨巨大危機、生存挑戰的時候,才能明白文化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千鋒也經歷過一段黎明前的黑暗,在那段時間完全看不到希望,每天有無數的會議溝通,想辦法去創造一些新的出口。
客戶給了千鋒非常大的幫助,千鋒去年大概有40%~50%的學生都是客戶轉介紹過來的。企業在他們也非常困難的時候,給了千鋒支持,還有伴隨千鋒走了多年的員工,公司的崗位上有大量的5年以上的員工。這個是一種向心力,說起來感覺比較虛,但確實是這種力量幫助千鋒從艱難的時期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