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鎮西,來源| 鎮西茶館
“好的關系就是好的教育”,這句話近年來被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所認同。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這句話我最早是從孫云曉文章中讀到的,后來丑小鴨中學的詹大年校長在講他和學生的故事時,也常說“好的關系就是好的教育”;最近,李希貴校長也說:“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其實這個觀點就像“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一樣沒有首創者,因為它不過是常識。
但是,什么樣的“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呢?我認為,能夠成為“好的教育”的關系,至少應該具備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蘊含教育。
通常說的和誰“搞好關系”指的是與他和睦相處,不發生矛盾,彼此相安無事。有的老師甚至把和學生搞好關系,理解為盡量不得罪學生,甚至討好學生。我們這里說的關系顯然不這樣的。和一般的人際關系不同,師生關系最本質的特征就是教育性。如果取消了教育性,那么師生關系就淪為庸俗的哥們兒關系。
也許是對過去居高臨下強制灌輸的教育方式的逆反,現在有一些老師忌諱說“教育”,而片面甚至極端地強調“無為而治”,大談“陪伴”“靜等花開”“牽著蝸牛去散步”……應該說,教育需要“陪伴”“靜等花開”“牽著蝸牛去散步”,但在這樣做的時候,也不能僅僅只有陪伴,還必須要有不動聲色的教育性。我曾寫文章說過:“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養貓養狗有什么區別?”
教育,意味著對下一代的積極影響。我們的責任、使命、理想,我們的教育目的,我們所要傳遞給學生的真善美的品質,還有要培養的公民意識與創造精神,以及要點燃的思想火花和要拓寬的海洋般開闊的胸襟與視野……都應該在教育者心中非常明確,而且一刻也不能模糊。
只是這種一刻也不能模糊的教育意圖,應該自然而然地融匯在師生關系中。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
第二,體現平等。
一般來說,在心智的成熟、專業的能力和人生的閱歷等方面,教師應該在學生之上,但就尊嚴而言,師生卻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學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還不只是人格上和情感上的平等,師生在求知過程中所擁有的思考權利更是平等的。常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落實在師生關系上則意味著“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意思是,學生的才學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學生賢能,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在課余,教師完全可以放下“先生的尊嚴”和學生打成一片,一起聊天,一起踢球,一起遠足,甚至一起在草坪上摔跤……這時候,沒有老師也沒有了學生,只有朋友。如陶行知當年對師范生所大聲疾呼的:“未來的先生們!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您立刻覺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兒大,一塊兒玩,一處兒做工,誰也不覺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而教師與學生的平等交往本身也蘊含著教育性――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
第三,充滿互動
解釋一下,我這里的“互動”特指師生人格的互相影響、思想的互相啟發、智慧的互相促進,情感的互相依戀。
在傳統教育中,我們往往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影響和轉變,而忽略了學生對教師同樣也有引導、影響和轉變的作用。只是前者有意識、有計劃,而后者則是無意識、無計劃。
前面我說過,在心智的成熟、專業的能力和人生的閱歷等方面而言,一般來說教師在學生之上,但在精神方面,師生卻是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的。
陶行知在談到“民主的教師”時,把“跟小孩學習”作為民主教師的必備條件之一。他解釋說:“先生必須跟小孩子學,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并不是說完全跟小孩子學,而是說只有跟小孩子學,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師的資格。否則即是專制教師。”
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告誡青年教師:“只有當教師在共同活動中做孩子們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時,才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強制人的靈魂,要去細心關注每個孩子的自然發展規律,關注他們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從某種意義上講,教育是師生心靈的和諧共振,是師生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的精神創造過程。它是心靈對心靈的感受,心靈對心靈的理解,心靈對心靈的耕耘,心靈對心靈的創造。這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精神歷程。
第四,彼此信任
師生的彼此信任,首先體現于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有一種安全感。學生不會害怕老師的和藹可親中包含著某種“計謀”,老師也不會擔心因和孩子交往中某些失誤而被孩子或其家長舉報。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彼此坦誠相見,心靈不設防。
對教師來說,信任孩子就是把所有孩子都看作正在成長中的人,盡管有的孩子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甚至惡習,但哪怕是我們眼中的“差生”,我們也要相信他內心深處燃燒著想做好人的愿望。
信任孩子,還意味著不要對任何學生搞有罪推定,不要班上一出了事,就想當然地認為“肯定是誰誰誰干的”。老師要盡可能不冤枉孩子,因為哪怕是一次被冤枉,孩子在心靈受傷的同時他對老師的信任也會被嚴重損害。“寧肯被學生欺騙一千次,也不要冤枉學生一次。”這是我當年的自勉自警。
教師還要珍惜孩子對自己的信任,包括寬容孩子在作文或其他文字形式中表露的“錯誤想法”。可以引導,但千萬不要上綱上線地“批判”,更不可公之于眾。無論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錯誤,他在寫出這些文字時,都是出于對老師真誠的信任。教育家呂型偉曾說:“如果孩子能對你講悄悄話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當孩子一遇到困難或苦惱時,第一時間想到老師,這是做老師的幸福,也是教育的成功。這份來自童心的信任,老師務必珍惜。
五、持續穩定
盡管師生關系蘊含著教育性,但這決不意味著師生交往充滿“解決問題”的功利性,更不是為了“感化學生”而把與學生搞好關系當做一種臨時性的權宜之計。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和學生對老師的敬仰。無論是教學生一年兩年或三年五年,這份真誠的師生情感應該是始終伴隨的。
尤其應該反對教師把對學生的“愛”當做一種“感情投資”。雖然和學生良好的關系能夠讓學生更接受老師的教育,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但把情感當工具,這讓教育成了“釣魚”。而為了“釣魚”拋出的“感情誘餌”,不可能維持穩固的良好師生關系。因為一旦教師沒有獲得期待中的“回報”——學生的進步,他很可能立刻惱羞成怒,所謂“好的關系”很快瓦解。
只有沒有功利性的良好關系,才可能是持續的;只有不圖“回報”的愛,對學生的情感才可能是穩定的。
良好的師生關系還隱含著教師和學生家長的關系。持續穩定而良好的家校關系,同樣重要。教師應該讓家長感受到自己對教育的忠誠,對學生的真愛,對家長的尊重……這樣的教師,無疑會讓家長佩服。教師還應該讓家長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學識、才華、情趣,尤其是對教育的深刻理解……這樣的教師,才會讓家長放心。
只有令家長佩服和放心,我們才能順利地與家長建立穩定的良好關系。
我一直非常欣賞泰戈爾的一首詩:“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想想吧,所謂“水的載歌載舞”,其實就是水與鵝卵石的親吻與擁抱,正是這種美好的關系“使鵝卵石臻于完美”。
這難道不是我們所期待和追求的師生之間“好的關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