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晚,政協委員“小學教育年限縮短到5年”的建議沖上熱搜。
【資料圖】
網上部分評論截圖
2月2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賀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我國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但醫學上認為30歲之前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時期,因此 建議縮短基礎教育年限,延長大學畢業后的最佳生育年齡。
通過縮短學制,緩解學業與生育的矛盾。將小學、中學教育年限由6年縮短到5年,將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實施“十年義務教育”,使大學畢業生最佳生育年齡時期延長2年。同時,通過強制義務教育避免貧困地區低齡女性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婚育階段,保護其身心健康。
賀丹強調,醫學上認為30歲之前是女性的最佳生育時期,本科、研究生畢業大約在22歲、25歲左右,即使畢業就結婚,考慮到2年左右的初婚初育間隔,意味著本科和研究生畢業后處于最佳生育時期的年限僅有6年和3年。
婚姻推遲還帶來高齡生育風險,不利于母嬰健康,不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同時,還會降低生育二孩及多孩的可能性。
鑒于上述問題,賀丹委員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解決:
一是加強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支持大學生適齡生育。將大學生納入生育保險覆蓋范圍,為生育的大學生提供醫療保障和生活津貼。
二是縮短學制,緩解學業與生育的矛盾。將小學、中學教育年限由6年縮短到5年,將高中階段納入義務教育范圍,實施“十年義務教育”,使大學畢業生最佳生育年齡時期延長2年。同時,通過強制義務教育避免貧困地區低齡女性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和婚育階段,保護其身心健康。
三是推行學分畢業制,增加高等教育時間的靈活性。適當將修滿學分的年限要求放寬到8年甚至10年,為有生育意愿的女大學生提供政策制度便利。
四是取消部分地區落戶和招聘中對“應屆生”的硬性規定,促進有生育安排的女大學生就業。將“應屆生”身份保留年限從當前的2年延長到5年甚至取消,為生育后的女性就業提供平等競爭機會,推動女性適齡生育。
其實 賀丹委員并不是第一個提議“將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范疇”的人。京教君整理了部分學者大咖的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蔡昉
把高中三年和學前三年納入義務教育時間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蔡昉近日出席 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時 提議,延 長義務教育時間,向前延長三年到學前,向后延長三年把高中教育納入。
據媒體報道,蔡昉在2023年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提到,越是發達的經濟體越是依賴人力資本,而不是依賴體力勞動。過去中國有過很快的人力資本的積累,主要靠兩個,第一是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這是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第二是高校的擴招。
這兩個因素過去了,怎么再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呢?蔡昉延長義務教育時間,向前延長三年到學前,向后延長三年,把高中納入義務教育。這樣 新成長勞動力雖然人少,但是他們的受教育時間更長。
蔡昉算了筆賬,人口負增長了就意味著撫養比改變,其中還有一個 義務教育撫養比,就是應該接受義務教育的人口和能夠支撐他們的勞動年齡人口之比在未來到2035年之間每年以2.2的速度降低,與此同時到2035年之前,中國未來的潛在增長率是可以達到4%以上的。 保持公共教育支出占GDP4%的標準,未來到2035年之前至少每年以4.3%的速度增長,因此教育的財力基礎是4%點幾的增長速度,負擔率是2.2的負增長速度。蔡昉表示, 這是一個新的機遇,擴大義務教育是完全可為的,這就是帶來的新的機遇。
甘華田
建議取消中考、普及高中,實行十年制基礎義務教育
去年 全國“兩會”,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甘華田 提交了5份建議。其中,推進義務教育體制改革是他特別關注的方向。
“走出教育 ‘內卷’必須從教育制度改革上入手,普及高中是必由之路。”甘華田說,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可通過調整課程設置與教材內容, 把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保留 初中三年制, 普通高中三年制改為二年制。同時,把上 小學的年齡推遲到7歲。在他看來,目前實施的6歲上小學太早,不利于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
他強調,除了縮短學制外,實施十年制義務基礎教育改革,必須體現和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限制課程難度和考試難度,將目前的遴選型考試改為達標型考試,取消“初升高”的遴選式考試,把學習和考試壓力推遲到高中階段,可以減輕初中階段學生升學考試壓力,讓初中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這將有利于我國青少年的整體身心健康發展,有利于提升中華民族未來的整體競爭力。
姚洋
取消中考
2021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院長姚洋在接受采訪時就曾提議:“當前教改政策尚不完整,如果想要從根本上 解決考試社會的內卷,必須盡快對教育制度進行系統改革, 普及高中,推進十年制義務教育(小學五年,初中高中加起來五年)。
他認為:中考分流,過早地給孩子貼了標簽,扼殺了孩子的創造性和適應性。中考分流不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過早的模式化把孩子給定型。
編輯 | 京教君
內容來源|綜合自中國青年報、四川觀察、健康中國觀察、澎湃新聞,由京城教育圈進行補充和整理。
END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高中學習交流群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學指南,發現價值,分享新知
關注更多教育信息,歡迎大家掃碼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