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歷被“兌水”的時代,大學生也許不值錢,但應屆畢業生的身份,卻是最值錢的,錯過了這個身份,就等于錯過了作為學生最后的優待。
大學生畢業后的主要方向分三種:考公、考研和就業,尷尬的是,這三個方向,都是應屆生才“吃香”,因此多數學生只能選擇一個而舍棄其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考試越來越卷,沒到35也有被裁的可能,很多學生在選錯路后,就沒了從頭再來的資本,失去應屆生身份的他們,無論在職場還是考場,都寸步難行。
應屆畢業生身份,從考公、考研和就業方向,有以下幾點優勢:
對此,民進中央提議:鑒于目前青年群體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應適度延長保留應屆畢業生資格的時限。
多數家長對此表示支持,但令人意外的是,同為大學生群體,有兩類學生對此提議的態度截然不同。
想知道延長應屆畢業生身份,將會對哪些群體產生怎樣的影響,首先需要說明的是,應屆畢業生身份到底有多少優待?
從就業角度看,多數企業和事業單位,很少向社招伸手,常年的新鮮血液,只來源于針對應屆畢業生的招聘。
地方人才引進政策,也只面向應屆畢業生開放,多家針對大學生的就業、創業補貼政策,多數只有應屆生才有資格享受。
而在考公角度來看,應屆畢業生只要畢業兩年內沒有繳納社保,就能以次身份參加公務員考試,而在公務員考試中,有近乎三分之一的崗位,是僅限應屆生才能報考的。
看似是增加了限制,實則是對應屆生的保護,降低了應屆生考公的競爭激烈程度,這也是學生畢業后,上岸可能性最大的機會。
從考研的角度,應屆畢業生大四報名參加考試時,考點可以優于往屆生,先選擇考點,通常是本??紙龌蛘吒浇键c,而往屆生最后則是隨機分配,運氣不好的分到幾十公里外的考點都有可能。
官方提議“延長應屆畢業生身份年限”,兩類大學生,態度截然不同
應屆生又分以下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當年應屆生,指統考高校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能拿到且未拿到畢業證書開始,一直到這一年結束。
第二章是擇業期應屆生,國家規定的擇業期為畢業后兩年內,在此期間,學生拿到畢業證,且沒有落實工作,沒有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且未繳納社保的學生,依舊是擇業期內應屆生。
兩種不同情況在具體選擇時有不同體現,企業單位所說的應屆生多指的是當年應屆生,而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考試中,則多針對擇業期的應屆生。
從這些角度來看,延長大學生的應屆生身份年限,不僅能延緩大學生的就業焦慮,還能給很多選擇失敗的學生,第二次公平競爭的機會。
對此,在校大學生自然是滿心歡喜,若應屆生的身份年限一延長,同學們就不必再為先考公還是先考研猶豫不決,甚至有機會都嘗試一下。
如果失敗了,還能再以應屆生的身份參加企業單位的招聘,有了這個墊底選項,也算沒有了后顧之憂,備考壓力也小了很多。
但已經失去應屆生身份的往屆生卻認為這樣的做法,對錯失政策福利的學生太不公平。
個別往屆生表示:就算讓往屆生也加入到政策福利的優待中來,那也避免不了考公、考編的熱度再次高漲,競爭將會比現在更加激烈。
畢業三五年的學生,如果都能以應屆生的身份再次加入考公競爭中,那對應屆生所謂的優待也就算不上優待了。
寫在最后:
這點筆者倒是認為有失偏頗,延長應屆生身份的年限,也只能是延長擇期應屆生,當年應屆生的優勢,是擇期應屆生完全比不了的。
當年應屆生仍處于校園中,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都處于巔峰時期,且沒有社會壓力,有更適宜的學習環境,在必考上的優勢非常顯著。
因此若延長應屆生身份年限,也只能是增加了擇期應屆生的競爭壓力,但相較于競爭壓力增大,連參與競爭的機會都沒有,才是最無力的。
目前失去應屆生身份的畢業生,如果想參與到公務員或事業編的考核,一旦有機會再度獲得應屆生身份,稍微減輕點壓力,是不會抱怨不如之前輕松的,反而會抓緊時間備考,珍惜這難得的好機會。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