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200字,閱讀約需5分鐘
來源 I 《中國教師報》2023年01月11日第10版
作者 I 劉可欽(國家督學、北京市海淀區(qū)中關村三小原校長)
(資料圖片)
學校是什么呢?學校是“泵”,不是“篩子”。我們對每個學生都要保持積極的期待,而不是只從中挑出一些“好”的,更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
01
學校是一個迷人的場所
加拿大著名學者馬克斯·范梅南認為,教育學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那么,學校就應該是一個迷人的場所。
我理解的“迷人”的意思,就是我們要從學習規(guī)律出發(fā),尊重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靈特征,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增強學習過程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追求更全面和厚重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學校里“健壯”地獲得知識與能力。
“健壯”體現在哪兒呢?
首先是自由。在學校,學生和一群伙伴共同學習,所以要懂得規(guī)則,懂得一群人在一起生活的秩序。不過,這個規(guī)則和秩序是在學習中學生參與共建的,不是外部強加給他們的。在此過程中,學生習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其次是自主。學校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試一試、看一看,挑戰(zhàn)自我。這種體驗幫助他們建立一種與自我的積極關系和上進的人生態(tài)度。
再次是自然。學校要給學生傳遞公平公正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建立“我與社會”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習得善良、正直的品質。
我們研究迷人的學習場所和“健壯”的學習過程,就是為了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自主和自然的學習環(huán)境和成長機會。
教師要從各學科相鄰的“洞穴”中走出來,協同幫助學生整體認知世界,聚焦自由、自主和自然,總之,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學習的環(huán)境,是當下學校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命題。
02
創(chuàng)造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便利
教育不是教師走上講臺的那一刻開始的,也不是與學生談心時才開始的,而是開始于與學生相遇的那一刻。
積極的師生關系應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好的教師既能在課堂上意氣風發(fā),更能與學生生活在一起,用專業(yè)精神呵護關照學生。
教師的言行中會散發(fā)著呵護、關愛、理解、激勵、期待等美好的氣息,充滿對生命肯定的力量。
學校的心理安全、心理健康工作不能只由心理教師承擔,每一個教師都是學生成長的導師和榜樣,從這個角度說,一個好教師就是一門好課程。
我們要在校園里建構新型的學習關系,其中包括生生關系、師生關系。許多學校已經開啟了這樣的先鋒實驗。
有些學校通過建構靈活多樣的單元學習空間,把不同年齡的學生放在一個更大的學習單元中,形成家庭式的學習生活基地,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師生生活在一起。
實踐中,有的叫“班組群”,有的叫“學習社區(qū)”,也有的稱為“書院”等。這樣的學習關系從單一走向多維度重構,既滿足多樣學習的需求,也給學生之間的交往提供了便利,不再局限于同班同齡,選擇更多樣。
學生會受益于自己的班主任、學科教師、同學、學長、學弟學妹。小學6年,學生可以和其他5個年齡段的學生建立穩(wěn)定的學習同伴關系,因此他會看到多種成長的可能。
在這樣的學習關系中,教師同樣受到影響。教師有機會從封閉的學科中走出來,由學科立場走向教育立場。
在同一學科組內,教師都是單一的學科背景,可以更好地研究如何教。在班組群中,多學科教師生活在一起,他們既是學科教師,也身兼學生導師,有更多機會觀察學生,便有了整體研究學生和教學的環(huán)境,而不僅僅關心“我的學科”,會更全面地看待學生的發(fā)展。
學科之間的教師協同教學成為常態(tài),教師一起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教育問題,從“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到“一串鑰匙開一把鎖”。
03
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去“揮霍”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的時間總是被安排的。
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zhàn)是,如何讓學生有機會與伙伴高質量地玩在一起。為此,我們要舍得時間讓學生去“揮霍”,給學生沒有任務、目標的自由時間。
自由時間意味著他們擁有未來成長的多種可能,這是孩子成長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最為寶貴。
中關村三小曾有一些實踐探索。
每周三、周四午飯后,學生有一個小時自由時間。學校鼓勵學生尋找好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建立社團吸引相同愛好的同學一起玩。當時有一個學生創(chuàng)立了社團并自任社長,但在組織過程中他感覺到力不從心,決定辭去社長一職。
后來,他分享自己的經驗時說,第一,當社長要有威信,性格要“強勢”,他發(fā)現自己的性格比較軟弱。第二,社長的相關知識要淵博,要能激發(fā)其他社員的積極性,還要找一個管理能力很強的人一起參與管理。第三,如果社團成員不是同班同學,就要先建立關系,除了每周規(guī)定的活動時間以外,大家也要多交流。
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在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積極的同伴關系。
遇到問題時,學生可以求助老師和同伴,大家一起探尋成功社團背后的秘密,探尋同伴之間的相處之道。
在非正式的學習中,學生看到了自己和同學的多種可能性。在學習建立積極玩伴關系的過程中,自我認知也在不斷調整。
在這些探索過程中,學校的定義在我心中越來越清晰。學校是什么呢?學校是“泵”,不是“篩子”。我們對每個學生都要保持積極的期待,而不是只從中挑出一些“好”的,更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要公平地照看到每個學生,創(chuàng)造公平的學習機會;學校里各種各樣的關系都是相互“競合”的關系,而不是相互“較勁”的關系;學校要激發(fā)學生對未知世界和自己未來的探索欲望,這是學校教育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在看”
并轉發(fā)給更多人看。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樣煉成的?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