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5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本文來源:新校長傳媒????
近日,一條“‘教育名師’演講時被高中生轟下臺”的視頻廣為流傳,有人對涉事教授“教育名師”的身份提出了質疑,進而引發了對于教育“名師”的社會審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視頻折射了一個時代的命題:今天的教師,既是思想的引領者,同時又是自我生命與精神的變革者。這個時代,需要的不僅是“名師”,更是“明師”、“良師”和教育家。
重新定義“名師”
被異化的“名師”
目前,社會各界對“名師”都有著極強烈的需求。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名師”門下,學校需要以“名師”為招牌對自身加以宣傳,教師希望自己成為“名師”增加工作機會,教育管理部門需要“名師”來展示政績,當地社會則需要“名師”增強人們對教育的信心。
于是,各地“名師”輩出,各地各校都能看到“名師”專欄,貼上他們的照片,標上他們的業績。
許多學校想方設法制造著“名師”。有的學校設置了 “名師辦公室”,出臺了“名師”管理暫行辦法;有的學校像選“快男超女”似的發動學生評選“名師”。
教育管理部門也層層評比“名師”,除了形形色色的評優就是各種大賽,讓教師參加賽課、賽論文、賽設計, 賽與教師職業相關的各種可賽的內容。
媒體也參與其中并大做宣傳,優勝者自然一舉成名,更有各地屢禁不止的考試成績排名,每年都能排出一系列的“名師”。
可以說,當下的“名師”以及與“名師”相關的一些行為已然走上了歧路。
成為名副其實的名師
真正的名師是在課堂中摔打出來的。要成為名副其實的名師,得經歷“學習力的積淀到科研力的突破再到思想力的升華”的過程。
首先,學習力是名師成長的生命之源。
我們常常感受到名師的課堂總是充滿無窮的智慧和靈氣,就是因為他們廣泛閱讀、厚積薄發,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在不斷積累中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批判性反思,不僅能夠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越來越游刃有余,而且能時時體會到教學的真正樂趣。
讀書對教師的成長非常重要,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實際上是兩個轉化的過程,即“讀書—底蘊—教學”,第一個轉化是從讀書到底蘊的轉化,這是一個積淀的過程;第二個轉化是從底蘊到教學的轉化,這是一個創生的過程。
其次,科研力是名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名師還要善于研究,要走進教育科研,不僅要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更重要的是能研究別人和自己的經驗,總結規律,發現教育的本質,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教學方法,塑造自己的特色。
因此,教師要長足發展,必須從“有經驗”走向“有思想”,從“教研”轉向“科研”,并把經驗和思想、教研和科研進行有機融合,將課題研究貫穿于常規工作中,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科研。
最后,思想力是名師成長的提升之路。
教育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活動,它從來就不是一個公式能套用得了的。這就需要每一位教師都得有自己的教學思想,要學會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從有“教學思考”走向有“教學思想”。
教師怎么提煉自己的教學主張呢?就是要將理論閱讀與實踐思考融會貫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名師和優秀的教師來說,提煉教學主張就是促成理論閱讀與實踐思考相輔相成的不二法門,理論閱讀一旦離開了實踐思考的支撐,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實踐思考沒有理論閱讀作為后盾,就可能成為無根的浮萍。
從“名師”到“明師”
“明師”與“名師”,雖然只是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明師”未必出名,“名師”未必明白。做“名師”固然風光,但做“明師”卻會更從容,更淡定,更幸福,因為“明師”包含了作為一個優秀教師最可貴的品質,也已經觸及了真正名師的精神內核。
“明師”要明白事理
有這樣一位教師,發現一個學生上課時老愛舉手,而真正問到他時,卻又答不上來。事后問其原因,學生哭著說:“別人都懂,我不懂,同學會看不起我。”老師想了想,便告訴他,以后上課,會的就舉右手,不會的就舉左手。于是,每當他舉右手時,就叫他回答問題,見他舉左手時,就不提問他。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尊心得到了尊重,學習的信心增強了,勁頭更足了,成績提高得非常快,漸漸地成為名副其實的優秀學生。
“明師”要明白事理,不固執,不迂腐,寬懷大度,理解人心,尊重人性,通曉教書育人之道。
“明師”要明辨是非
有這樣一位教師,讓學生記錄她一天里發表的表揚和批評,結果自己吃了一驚:15條批評,5條表揚。她想:要是把學生換成自己,坐在彌漫著這樣氛圍的班級里,能有學習的勁頭嗎?于是,她開始每天細細地尋找學生身上的優點,哪怕一點一滴,都加以表揚和鼓勵。結果呢,班級氣氛更融洽了,學生之間更寬容了,學習起來更有干勁和樂趣了。
“明師”要明辨是非,善于學習,善于研究,善于反思,善于調整和改變,按照規律來教書育人,始終努力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明師”要明白方向
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堅持對學生提出“小要求”:在校園里見到老師,不論是否認識,要主動打招呼;放學離開學校,一定要和老師說再見;在平時的交流中,要學會說“請”“謝謝”“對不起”。他的學生,都那樣溫文爾雅,謙遜有禮。
“明師”要明白方向,要給予學生終身受用的東西,而不是急功近利,殺雞取卵,火燒眉毛只顧眼前……
這些,都能夠被我們老師自己所掌控,簡而言之,明師就是“明白”的老師。這個明白,是對人生、對教育、對教學、對學生、對學科中的眾多內容了如指掌,明明白白,并按照規律去做事。當然,這樣的要求未免太高了。但如果終其一生,能對教育教學的某一個領域做到“門兒清”,看得明白,說得清楚,做得正確,也就難能可貴,可以稱之為“明師”了。
從“名師”到“良師”
中國基礎教育正經歷一個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優秀教師擺脫對“名師”的盲目追求,做實實在在的“良師”。“良師”不只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由每個人自由探索的路徑和廣闊空間。
“良師”是相對的,對我來說是“良師”,對你未必是“良師”,所以, 師生兩者互動互促互進的效果是評價“良師”的核心關鍵標準。
“良師”是要通過實踐來體現的,不能由靜態的品行和能力評價就得出結論。真正的“良師”不僅學問高、能力強、品德好,他更了解學生,有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迎難而上的勇氣,才有可能成為學生心中真正的“良師”。
因此, 只要教師潛心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仍是“良師”,相對的,即使教師的各種素質過硬、有類似“名師”的榮譽稱號,但心智卻游離于學生之外,也不能算是“良師”。
一個人是否能成為“良師” 在于對學生的愛與關注,它能喚醒教師的成長意識,激勵教師不斷前行;一個人是否能成為“良師” 在于是否能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那里有眾多讓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難題,求解的過程便是教師的成長過程;一個人是否能成為“良師” 在于他能否形成深厚的人生積淀。真正的“良師”,會通過理性的判定確立自己成長發展的路徑,絕不外騖于一時的名利得失。
“名師”只是于少數人的追求,“良師”則應該是每位教師不輟追求的境界!
從“名師”到教育家
說起“教育家”,我們就會想起孔子、韓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夸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等等。今天,我國有一千多萬名教師,為什么說不出誰是教育家呢?原因可能有三個。
一是我們缺乏既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有付諸實踐的影響全局的教育家。現在,教育工作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工作實踐者,他們辛勤工作在第一線,卻很少有理論的創新;另一種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參與教育實踐。這兩種人都有些“缺陷”。
二是我們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標準太嚴,有點厚古薄今。
三是我們對優秀教師的經驗總結、宣傳不夠。許多優秀教師既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但是大家不知道。
作為教師,最重要的是上好每節課,教好每一個學生,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他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教育家。還有一種教育人,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難,成就了一批學生。雖然這個貢獻不一定很大,但在這個領域,他樹立了一種精神,他也應該是教育家。
有本書名叫《天梯之上》,介紹了一位夫婦在四川山區的山頂上辦了一所小學,就這么一個茅草棚,幾十戶人家,十幾個學生。把學校蓋起來之后,不僅村子里面的學生能夠上學,山下的孩子也能去上學。這樣的教育人就非常感人。
所以,今天的教師只要長期從事教育,熱愛教育,熱愛孩子,把教育作為畢生事業;肯于鉆研創新,有獨特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的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力,都可以稱得上是教育家。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 “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樣煉成的?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