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背后的殘酷真相:其實,孩子最需要你的幾年,是青春期
(相關資料圖)
#頭條創作挑戰賽#
青春期的孩子,有的叛逆難管,天天跟你對著干,有的像個啞巴,什么都不跟你說。
你以為他不需要你了,其實是他扛不住了,不知道怎么辦了。
作者 | 哎呀媽
“胡鑫宇自殺事件”已經塵埃落定,一條鮮活的生命再也無法重來。
但這場悲劇,仍有很多值得父母深思、警醒的地方。
過去的100多天里,沒有人相信這個看上去溫和、愛笑、成績又好的孩子,會平白無故消失。
小時候的胡鑫宇,活潑愛笑,整天蹦蹦跳跳,特別惹人喜歡。
眼睛里滿是靈氣,一看童年就是無憂無慮。
就算大一點,性格內斂了一些,但還是聽話懂事,知道父母賺錢難,所以從不亂花錢。
每年的壓歲錢,他都會主動交給媽媽,平時也不要零花錢,吃什么買什么都不挑剔。
待人接物上,胡鑫宇也是人人夸贊的好孩子,做事主動,有禮貌,誰見了都喜歡。
父母對他的愛,絲毫不少。
會關心他喜歡什么,尊重他的意愿,不勉強他做不擅長的事。
就連選哪一所高中,父母都是聽他的,讓他自己張羅。
然而,偏偏是這樣一個開朗乖巧、積極上進的少年,在新學期開學不久后,用鞋帶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他的死,讓所有人看到了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絕望和悲傷。
真正的他,根本不是大人看到的那樣。
這條曾經活生生的花一般的生命,如今以死的代價再次拷問著每一個青春期父母:
為什么看上去明明很正常,懂事上進的好孩子,內心卻痛苦到連活下去的動力都沒有?
為什么自己一手帶大、親密無間的孩子,可走進他的世界,卻發現他如此陌生,看不穿,猜不透?
答案,很殘酷。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不再像過去那樣,他們早就變了。
不管你接不接受,現在的青春期孩子,比我們想象中難太多太多了。
孩子已經變了,大人卻一無所知
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劉建清曾在書中談及“青春期危機”這一話題,明確表示青春期孩子面臨5個方面的沖突:
成人感與依賴性的沖突性喚醒與性道德的沖突認知快速發展與片面性的沖突情緒豐富與沖動性的沖突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在這樣的沖突下,孩子不管是學習、社交,還是在自我成長上都容易積攢壓力。
音樂人崔健在一次采訪中坦言,自己特別不喜歡青春期的自己,壓力太大了。
“不知道做什么好,不成功的時候,覺得自己不行,而且不喜歡學習。
看別人比自己好,看別人比自己壯,都覺得壓力特別大。
甚至看別人有姐姐,我沒有,也有壓力。”
別看青春期的孩子表面沉默不語,若無其事的樣子,在他們內心深處,早就暗涌不斷。
中考,高考,課業學習,各種內卷……所有期待全都壓在他們身上,逼著他們不停地學,連一分鐘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就像胡鑫宇,一上高中成績被碾壓得很徹底,在重點班排名靠后甚至墊底。
連他這種曾是學霸的孩子都承受不住,更何況是一向學習一般的普通孩子呢?
除此之外, 青春期孩子的社交,也是成長過程中的大難題。
青春期,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過渡期,父母的作用在減弱,同伴的影響變得重要。
這個時期他們很容易遭受“同伴壓力”,即害怕自己與同伴不同而受到排擠。
尤其是那些內向、低調、害羞的孩子,因為不善言辭和交際,很容易被孤立,甚至被霸凌。
他們內心充滿各種不確定性,變得格外在乎同齡人的看法,別人隨意的一句話,就能讓他們的心情跌宕起伏。
更可怕的是,他們的壓力,父母很難看到。
就算知道了一些,也可能會覺得,目前要以學習為主,熬到大學就好了。
萬萬沒想到,孩子先被壓垮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中有數據顯示:
24.6%的青少年患有抑郁癥,輕度和重度分別為 17.2%和 7.4%。抑郁檢出率還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升高,高中生患病率達到了 37%左右。
這意味著,一個四五十人的中學班級里,就約有10-12個孩子默默承受抑郁的困擾。
一位做了20多年中學生心理輔導的老師說:
“每次聽到那些主動求助、敞開心扉暴露內心陰暗面的孩子講述自己的故事,我都無比沉重。
無論學習好壞,他們面臨的競爭、社交困擾、親子關系問題,每一樣都不比成年人輕松。
這么高壓的生存困境,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一個思想、性格還未成型的未成年人?”
我們和孩子始終不是在同一個時代成長,他們承受著什么,只有他們自己才有最深切的體會。
青春期的孩子善于偽裝
父母極難發現異常
這讓我想起了,當初轟動全國的“成都49中學生墜亡”事件。
和胡鑫宇一樣,墜亡的林同學死前也是一點“跡象”都沒有。
自殺前,他像往常一樣吃完飯回學校,一路上主動跟媽媽講最近考試沒考好。
被問及原因時,他輕描淡寫地說,是沒有休息好,但題目都會,高考一定會考好,請媽媽放心。
擔心他耿耿于懷,媽媽還特地安慰“媽媽相信你,不會給你壓力的”。說完,母子倆就討論起暑假去哪里旅游,他有什么建議。
到了學校,林同學臨走前還笑著跟媽媽說再見,祝媽媽“母親節快樂”。
可兩小時還沒到,林同學就照著自己的事先計劃,潛入學校水泵房里多次割脈。
割脈不成功,他就走到一個沒有人活動的平臺,從5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誰能想得到,這個前一秒還笑嘻嘻和媽媽聊著天的乖巧男孩,下一秒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狠心對自己痛下殺手。
媽媽眼里的他,性格開朗、學習認真、各方面都很自信。
可真實的他,充斥著大量自我貶低、否定、絕望的情緒,如同他在QQ聊天記錄里寫的那樣:
“天天想著四十九中樓,一躍解千愁。”
跳樓前,他還在給同學的留言條中寫下:
“最近每周哭三次,數次割腕,上過天臺。”
所有的這些,媽媽一無所知。
不得不承認,青春期的孩子,對父母而言可能就是陌生人。
你以為很了解他,可真正走到他的內心,你會驚訝地發現:孩子完全不是自己熟悉的那樣。
孩子若不說,即使共處一室,你們彼此間也像隔著千山萬水,你永遠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那個從小到大都跟你最親的孩子,早就在你看不見的地方,變成了另一個人。
微博上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經歷:
“高一那年站在教學樓頂上想了很久,也在語文書上寫過很悲觀消極的話,想過好幾次自殺。
但我從來沒跟父母說過,我知道我一說他們只會勸我別想太多。
現在的我還是那么自卑,想談戀愛都不敢。
我父母對此一無所知,也不知道我常常動壞念頭。”
有人說, 青春期的孩子像謎一樣,如果他刻意偽裝,對你隱瞞,假裝好好的,以他的能力可以輕而易舉做到。
父母被孩子乖巧懂事的表面迷惑,等到發現問題時,就為時已晚了。
青春期的孩子
更需要家長用心陪伴
有人說過,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時候,是剛出生0-3歲這個“黃金時期”。
可看了這么多十幾歲孩子的悲劇后,我反倒覺得,父母的陪伴和關懷,更應該發生在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善于偽裝,也很危險。
你不知道哪一刻他突然覺得活著沒意思,哪些事情把他逼到絕境,引爆他內心的憤怒和不安。
越是這樣,我們越要重視起來,步步為營。
危機四伏的青春期,是父母教育的最后機會,好好應對,孩子才有希望。
1. 在青春期前,和孩子建立信任的關系。
有句話說,孩子愿不愿意和父母交心,取決于對父母的信任度。
孩子不信任你,自然什么都不愿和你說。
只有他覺得你能幫他,你是可靠的,他才會在遇到事情時主動告訴你,向你尋求幫助。
所以,不要肆意地打擊、指責孩子,而是在他受欺負時替他撐腰,在他被冤枉時始終相信他,在他感到無助迷茫時,用心陪伴和關懷他。
越是同理和共情他的處境和問題,越能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愛和信任。
有足夠的信任做前提,他才愿意和父母建立真正的鏈接,給父母溝通的機會,遇事才能化險為夷。
2. 降低對孩子的期待,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有個孩子考前問媽媽:“媽媽,是不是考了第一名才能去旅游?”
媽媽笑著回答道:“旅游是我們早就說好的事,媽媽就想帶你出去玩,和你考多少名沒關系。”
孩子聽完后,還是決定要努力考好點,因為他覺得考得好自己也會開心。
媽媽說:“是啊,你考得好,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實力;但若考不好也沒關系,我們正好可以從錯誤中學習。”
其實做父母,不需要總把成績掛在嘴邊,孩子自己心里有數,也不要把孩子的未來限制在高考這一條路上。
要讓孩子知道,分數不是定義自己的唯一標準,健康、幸福和快樂,才是父母最大的期待。
給孩子不帶條件的愛與支持,讓他選擇自己的活法,他才不會走進死胡同,活得舒坦自在。
3. 做成長型父母,提高認知,改變教育方法。
根據著名的“馬斯洛心理需求”理論,以前的孩子,大多只需要滿足基本的生理、安全的需求,換句話就是只要吃飽穿暖就行。
可現在的孩子,早就不滿足于這些低級需求了,孩子更看重自己的價值、歸屬。
不要動不動就說“我們那時候怎樣怎樣,你怎么就不能”,時代不同,孩子的需求也不一樣了。
身為父母,要時刻審視自己,多了解有關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點和變化,多學習關于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的相關知識。
越早做準備,就不至于一遇到問題就慌了神,也不至于讓自己的無知害了孩子。
一個懂得持續學習、不斷自省、調整方法的父母,才是青春期孩子最好的守護神。
心理專家林昆輝在接觸了大量的“青少年自殺”案例后,得出一個結論,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自殺絕非是一時激動的意外事件,而是源于當事人的生命‘拉力’”和‘推力’關系的失衡。
當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幸福感與價值感,其生命的‘拉力’系統就會抵抗因痛苦感、無價值感而產生的自殺‘推力’,讓他好好活下去。”
從今天起,請好好看看我們眼前這個和自己一樣身高,初顯大人模樣的孩子吧!
別以為他大了,就不需要父母熱切的愛和陪伴。
青春期的他,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我們。
好好關注他的感受,關心他的心情,讓他感受到流淌心間的愛和溫暖,他才會對明天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