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臺春晚小品《笨小孩》中, 胡海泉和王鷗飾演的虎媽貓爸,輔導孩子學習把家里弄得雞飛狗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媽媽高舉雞毛撣子,姥姥腳踢女兒,爸爸中間拉架,兒子躲得老遠……
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用雞毛撣子?
當然不是!
小品的結尾,一家人在互相較勁的過程中,逐漸敞開心扉,最后在飯桌上舉杯見證 彼此新一年的改變。
小品中手握雞毛撣子的媽媽,新的一年打算怎么改變呢?
01
從“拆墻”做起
《笨小孩》中媽媽的扮演者王鷗,一身淺藍色的西裝清爽干練,一副女強人的形象。
我也認識一個女強人媽媽,雖然沒動過雞毛撣子,但同樣是性格硬,脾氣急。
有段時間晚上加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問才上初中的女兒作業寫完了沒。
最后,母女間的爭吵越來越多,女兒的成績也一路下滑。
爭吵、打罵非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只會使事情越變越糟。
情緒是心魔,你不控制它,它便吞噬你。
有情緒是本能,壓下去才是本事。
我們大人就是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在生活中展示出足夠強大的情緒控制力。 永遠不要用高分貝吼他們,用大道理壓他們。
情緒是你和孩子之間的一堵墻;情緒也是孩子和學習之間的一堵墻。
我們對孩子成績的焦慮擔憂害怕,孩子對自己學業的焦慮擔憂害怕,會把孩子牢牢地困在高墻深院中,無法輕裝上陣,更不可能遠走高飛。
我們給孩子傳遞負面情緒,孩子回饋給我們負面情緒,學習之難又進一步讓他陷入情緒的困境里。
一個孩子,整天想著逃避學習,想著如何翻出情緒壘起的高墻,他又怎么可能靜下心來,去面對自己學習上的問題呢?
時間都花在焦慮擔憂害怕上了,哪有工夫忙學習呢?
兔年伊始,建議家長先從“拆墻”做起,給孩子減負,拆除圍困住他的情緒高墻。
遇到孩子成績退步,先解決孩子的心情問題,再解決事情。
就像小品《笨小孩》中演的那樣,媽媽控制好情緒,認真傾聽孩子具體的苦惱,然后才有機會因勢利導;孩子有了好情緒,感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才會向你敞開心扉,并擁有積極上進的好心態。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
化解壓力、治愈傷痛,說起來輕松,但實現起來需要多方的配合。
作為家長,不要求全責備,要求孩子學習和生活樣樣完美。
給孩子多一些松綁,孩子對自己少一些強求的時候,全家的日子才會過得更加快樂,點點滴滴的進步才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02
教育孩子得有自己的方法
《笨小孩》中姥姥的扮演者趙海燕貢獻了一個金句:這教育孩子吧,得講究方法。
但是這個方法不是單純地取經問道,然后套用各種所謂的“正確答案”:
看到“海淀媽媽”的雞娃經歷,回家后就開始陪讀,誓要把板凳坐穿;
看到“高分低能”,畢業即失業的故事,轉頭開始抓孩子的素質教育,給孩子報編程班、鋼琴課;
看到人家說孩子越管越叛逆,就索性對孩子放任自流……
京教君想要提醒各位家長,別人嘴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別人生活里的正確答案。
但是,別人的正確答案,卻不一定是你的正確答案。
如果你讀完某個故事,像撿了個寶貝一樣,照本宣科地把方法硬套在自己孩子身上,那么大概率是,沒有效果。
弄不好,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今天一出,明天一出,爸爸(媽媽)就是想方設法管我。
我們要從別人或酸爽或悲傷的講述里,通過比對、思考和反思,汲取有益的收獲或者教訓,這才是聆聽和學習的價值所在。
如果把別人故事里的解決方案,當成自己現實生活里的正確答案,你就有可能會被故事里的答案帶著跑偏了。
想想看,工作里或者生活中,最難溝通的,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而往往是認為自己在參照正確答案做事,進而固執己見的人。
這種對“正確答案”的執念,會讓我們喪失正常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
今后,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的教育方式后,不要毫無保留地接受,而要先理性思考一下,再結合自家的情況合理地采納,最終找到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方案。
教育孩子,最怕100%依賴外人的答案,而自己對內不觀察、不思考。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萬能的教育方法,而只存在不斷平衡并且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是的,重點就是“平衡”二字。
教育孩子有時就好像是在鋼絲上跳舞。
只有在別人的方法和自己的情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你和孩子才不會從鋼絲上掉下來,你的教育方式才會有效。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不盡相同,適合你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但有一條教育的萬能定律,確實適合所有的孩子。那就是:
不管有文化沒文化,有時間沒時間,所有父母都可以完成一件事:幫助孩子保持一個穩定的情緒。
談談心,說說話,聽聽孩子們最近的想法,看自己能為孩子們做些什么后勤保障。
孩子學習受挫時,接納他;孩子發揮出色時,鞭策他;永遠做孩子身后最堅實穩固的后盾。
默默關注、悅納、守望——這就是教育中的無為勝有為。
03
“老天愛笨小孩”
看完小品《笨小孩》,那首劉德華經典老歌《笨小孩》的歌詞始終在腦中縈繞:
哎喲 向著天空拜一拜呀 別想不開
老天自有安排
老天愛笨小孩
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個“笨小孩”——做著普通的工作,拿著普通的薪水,過著普通人的小日子。
但 自從升級當了父母,我們似乎總是不甘愿孩子也成為一個普通人。
今天上午,我去給自己的一位朋友拜年。
她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當初學習不好,后來只讀了一個二本。她特別羨慕單位的同事張工,因為張工的兩個孩子,一個上了港大,一個進了斯坦福。
我問她:“你的孩子對你們孝順嗎?聽話嗎?”
她說:“孩子非常懂事,孝順我們,就是上學時成績不好,讓我們臉上無光。”
我繼續問她:“孩子畢業后,現在能養活自己嗎?”
她說:“那倒沒有問題。孩子自己也知道邊工作邊再學習一些新東西。”
我又說:“我除夕給張工打電話半年,他卻跟我抱怨,兩個兒子過年都沒回來。自己和老伴現在最怕的就是逢年過節。”
她說:“還有這事……”
我繼續說:“咱們養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給別人養嗎?是給社會做貢獻嗎?從最基本來說,就是給自己養老,這也是中國的人倫和傳統。”
一番對話之后,朋友似有所感。 “讀書不好的娃,是來報恩的”,此言不虛。
我們許多人,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一個逐漸降溫的過程。
孩子在娘胎里,我們開始胎教;孩子出生后,我們開始早教。我們拼命“搶跑”,希望孩子上一個好學校,考個好分數。
但是漸漸的,我們的期許不斷降低:起初盼望孩子正常升學就業,然后企盼孩子能夠成家立業,繼而祈禱孩子工作穩定,別提前下崗。
等我們垂垂老矣的時候,心中所念,無非是孩子能侍奉床前,為我們遞上一杯溫度剛剛好的涼白開。
如果,你的孩子是學習的那塊料,如果,你的孩子天生就有讀書的資質,那就做偉大的父母,放孩子遠走高飛,讓孩子擁有更開闊的視野,更廣闊的舞臺。
縱使飽嘗離別之苦,你亦甘之如飴。
相反,如果孩子資質平平,表現一般,我們不妨怡然自得地做個普通父母,有子奉養,有孫繞膝,感受最普通的平安喜樂。
縱使生活波瀾不驚,你只享受自己的天倫之樂。
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四中原校長劉長銘曾經呼吁家長: 請鼓勵你的孩子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劉校長日前在《什么是“人民滿意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生態?——如何構建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一文中把孩子分成四類:“傳說中的孩子”、“別人家的孩子”、“鄰居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
劉校長坦言,“自己家的孩子”未來發展能否追趕上“鄰居家的孩子”甚至“別人家的孩子”?這是一個很難預估的問題。
與此同時,劉校長也堅信:
許多“自己家的孩子”都是有待發掘的富礦,完全可以像“鄰居家的孩子”甚至“別人家的孩子”一樣發展,至于將來如何,時間會給出結果,我們需耐心等待,關鍵是要給他們提供機會和支持,培養他們的定力。
所以,當我們的孩子平凡而普通的時候,何不從一開始就不焦慮,不逼迫,順勢而為,用愛滋養,默默耕耘,靜待花開。
就像《笨小孩》里姥姥說的那樣:
教育孩子跟做飯差不了太多。就像燉湯似的,小火慢燉,你慢慢咕嘟著,它入味兒;你火大了它糊。
不懂教育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所顧忌地講道理、發脾氣,和盲目套用專家的教育方法。
新年新氣象,孩子從零開始,我們自己也可以將不滿意的過往清零。
把握住教育的底線,遇事多思考孩子的具體情況。實在想不明白,那就好好工作,好好對待家人。
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讓孩子看到我們熱愛生活,積極做事,認真思考的行為方式。
最后,預祝孩子們兔年學業“兔”飛猛進,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 | 京教君
視頻截圖 | 來自BTV北京電視臺喜劇欄目
內容來源|京城教育圈,轉載須聯系授權
END
“京城教育圈”
政策解析,升學指南,發現價值,分享新知
關注更多教育信息,歡迎大家掃碼加入圈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