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已經過去,在新年伊始之際,一讀為您推送精彩合輯“教育+”, 聽聽他們的教育觀點。今天來品讀第六位教育家——秦春華的經典文章。
【資料圖】
秦春華(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01
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從中美教育的兩個悖論談起
導讀:“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著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錢學森生前留下的問題,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秦春華在文中提到, “在通常情況下,優秀的學生和優秀的學者之間存在某種正相關關系。”然而,當下的中國教育優秀學生和未來優秀學者之間的相關性似乎并不顯著。本文中,他從中美教育的兩個悖論談起,分析了中美兩國教育對于教育有效性理解上的差異,并針對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精彩觀點:對于當代中國而言,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如何把價值觀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育的全部過程之中。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統一的高考錄取體制對基礎教育的制約和影響,以及社會外部環境的變化,教育的過程正在逐步被異化為應付考試訓練的過程。目前,這個過程正在向低齡化階段發展。由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比拼心理,對兒童的早期智力開發正在進入歷史上最狂熱焦躁的階段。越來越多的孩子從教育中不能享受到快樂,不快樂的時間一再提前。教育提供給人們的,除了一張張畢業證書外,越來越難以使人感受到精神的愉悅和心靈的平和。
(詳情請點擊: 秦春華:到底什么才是有效的教育?從中美教育的兩個悖論談起 | 教育+ )
02
試圖辦成研究型大學是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導讀:研究型大學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創新的動力源、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教學研產一體化協同創新的智慧站,對一個國家和地區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來,國內大學紛紛提出以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為發展建設目標,但對于究竟什么是研究型大學卻莫衷一是,由此也造成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今天一讀分享的這篇文章闡述了對于研究型大學的一些常見誤區與這些誤區所造成的潛在影響,希望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精彩觀點:和中國大學恰恰相反,綜觀世界一流大學,無不對本科生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在芝加哥大學一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出現過科研和教學之間,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的關系的爭論,但最終形成的結論都是教學是第一位的;本科生是第一位的,二者統一起來,就是本科生教學是第一位的。
為什么美國研究型大學反而把本科生教學擺在第一位呢?因為他們認為, 本科生教育是博雅教育,是培養、塑造一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時期。他們必須在這一階段把自己的價值觀植入本科生的內心,使之成為學生終身不棄的寶貴財富。只有這樣,當他(她)們畢業取得成就之后,才會感謝大學的培養,也才可能反過來對母校給予捐贈——這是私立大學的財政來源。而研究生教育更多地體現為技術性的專門化教育,雖然也要重視,但地位畢竟不如本科生重要。 打一個比方來說,本科生好比親兒子,研究生好比干兒子。同樣是兒子,感情卻大不一樣。
(詳情請點擊: 秦春華:試圖辦成研究型大學是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03
為什么上大學?我們的確是該認認真真地想一想了
導讀:如今,各省市高考錄取率普遍超過了90%。人人都能上大學,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是,我們為什么上大學?在下面這篇文章中,秦春華給出了他的答案, 在他看來,大學對人最大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一所大學塑造了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氣質格局、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它從根本上定義了一個人的人生。
精彩觀點:第四,也許是最重要的,上述知識、見識和膽識加在一起,形成最后一個“識”:認識。首先是認識你自己,也就是你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創造體,來到這個世間的使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使命。區別只在于有的人發現了而有的人沒發現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的出生都是一個新的開始。新世界之所以是新的,就是因為有新的人出現,從而形成了新的創造。其次是認識他人。人是社會性動物。只認識自身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認識他人,和他人發生聯系。孟子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這個“仁”,指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仁”字從“二人”。只有在和他人的聯系之中,“仁”才能得以實現。實際上,這恰恰是現代教育特別重視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的原因所在。最后是認識世界。我和世界的關系是什么?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是什么?世界對于我的意義是什么?想清楚這些根本性的大問題,才能在我們脆弱而干涸的心中注入力量,幫助我們戰勝人生途中的種種困難和挑戰。
(詳情請點擊: 秦春華:試圖辦成研究型大學是中國大學教育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
04
清華北大如何選拔和培養 “韋東奕” 們?
導讀:“去清華還是去北大?” 據說這是國內每一個尖子生在報考志愿時都會遇到的靈魂拷問。但在他們做決定前,也許應該了解問題的另一面:作為頂尖學府,清華北大希望選擇什么樣的學生?又如何培養學生?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為先書院院長歐陽證,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 秦春華,以及清華物理系本科、工物系在讀博士 陳鯤羽,圍繞 “清華北大這樣的一流大學如何選拔和培養學生” 的話題,做了深入交流。以下為文字實錄。
精彩觀點:我覺得在這一點上我們責無旁貸,但如果只把解決 “卡脖子” 的問題局限在北大和清華每年6000多個學生的數量上,那我們是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我認為要解決 “卡脖子” 的任務,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剛剛歐陽老師強調的 “創新” 的種子,把像鯤羽這樣優秀的、具有創新潛質的學生吸引到中國最好的大學里面,給他們一個寬松的環境,讓他們放手去創造,期待以后可以有一支解決 “卡脖子” 問題的鐵軍。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的乒乓球選手是怎樣站在世界最高領獎臺上的?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都是在隨處可見的水泥臺子上打乒乓球。你不可能只把最頂尖的那個乒乓球臺修在北大和清華的校園里。同樣的,你指望只從這6000人里出現一批頂尖的高手,這當然也是不可能的。
(詳情請點擊: 清華北大如何選拔和培養 “韋東奕” 們? )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一讀EDU”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一讀EDU”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文章不錯,分享給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