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再現】
【資料圖】
(2023屆上海普陀區高三上一模)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生活中,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但有人說,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
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文題解析】
這道作文題,學生很容易關注到“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兩個概念,但前者還有一個表限制作用的狀語“從各種角度”,因此核心概念是“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如果把材料隱含的信息和邏輯補完整,應該是“生活中,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哪個更重要呢?人們傾向于認為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因此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但有人說,相比于從各種角度分析某個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這個問題。”可見材料中的前后“問題”指的是同一個“問題”。
材料沒有如2022年春考作文題“濃縮的就是精華”一樣先列舉現象的三個具體表現,需要學生在寫作時化抽象為具象,思考在具體情境中即什么問題或哪一類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哪一個更重要,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提出處理好兩者關系的主張。如果沒有具體情境,“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中的“問題”很容易不是同一個問題,造成文章前后是兩個部分,哪個更重要就沒有可比性。
如果主張“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可以從“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分析原因。先明確“各種角度”有哪些角度,分析“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再從問題解決的過程闡述“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對“解決問題”的必要性、重要性。從生活實際來看,人們一般會從問題產生的各種原因、問題的走向、問題的結果、解決問題的辦法等角度分析某一問題。人們思考問題產生的根源,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向、方法,一方面使解決問題有針對性,能為解決問題奠定基礎,一方面也提升了人們的思維水平與認知能力,利于在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從問題解決的過程來看,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問題解決必經的過程;如果片面強調“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不對問題從各種角度進行分析,可能解決問題時會簡單粗暴,找不到問題的關鍵點,難以真正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贊成“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的立場,除了正面闡述,還可以從“過分強調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之弊端而突出“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更重要,從而從正反兩方面突出“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原因。
如果贊成“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可以從“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特點、隱憂引入自己的立場。“網絡時代每個人都有麥克風”,“人們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不需要承擔解決問題的重任,一些人面對社會問題停留在各種分析、探秘甚至是娛樂消遣上,看熱鬧的心態對問題的真正解決意義不太,或者分析角度過多、過雜會模糊問題的本質,影響問題更好地解決。一些人面對自己的問題,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可能是為解決問題無能為力或懶惰而不行動找借口,結果問題仍然是問題,妨礙自己的生活。
當然,重點還是從問題解決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意義以及“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系來闡述“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雖然是一個問題解決必經的過程,但落腳點還是解決問題,再多樣的分析,都是在為解決問題打基礎,如果不去解決問題,分析也將失去其價值,唯有解決問題才能賦予各種分析以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主張某一方面更重要,也要客觀分析另一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是一味否定。
聯系網絡時代人人都容易發聲的現實,這個材料引起我們更深層次思考的是面對社會熱點問題,人們既需要多角度分析問題的熱情以引起問題解決者的注意,也需要對自己有能力去解決的問題付出努力與實踐,從而真正地把問題解決好。
【考場佳作】
凝神測的,然后放矢
朱琦
分析問題,是對問題的各種要素進行審視、思考,進而得出針對性方案的過程。分析之于問題的解決,恰似射手注視目標,估量方位、距離,而后方能一擊中的。
然而,在今日人人都可隨意表達見解的境況下,“分析”似乎變得不那么討喜。常有妄圖以自身所學的數理知識為科學家們的精深鉆研指出一條“明路”者,他們的分析盡顯對知識的傲慢與不敬;又常有以缺乏實用性否決各種令人嘆服的精妙技藝的看客,將十年一日的努力棄若敝履,同時破壞了觀眾的良好體驗。這些常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全然背道而馳,徒然在已然冗雜的信息噪聲中增加一個波形。可見,當人們采取享樂的態度,不聚焦于解決問題本身而濫加分析,事態就全然相反——射手固然要觀察目標的距離、運動等多重要素,但周圍觀眾對弓矢雕紋、射手服飾等的議論反倒只會令射手分心。
況且,在眾口交雜的議論后,解決問題仍是橫亙于我們面前的考驗,它從不會單單因分析就退去。眾人開動智慧分析誠然對解決問題大有裨益,他們從多角度進行的思考時常能為解決問題提供必要的啟迪。現今生物實驗中廣泛應用的瓊脂培養基,就是一位微生物研究員的妻子基于制作果醬經驗提出的——它優良的物理性質為這位主婦所熟知。對問題的正確分析可給予我們莫大助力,但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堅定、機智等多種素質不可或缺。多年浸淫的票友能對戲曲藝術的知識如數家珍,評定表演優劣深有心得,但精彩絕倫的唱念做打則并非僅做觀眾就能掌握的。唱腔時而沉若龍吟、時而高沖云霄的起伏、一招一式嚴謹的動止章法、對各種舞臺意外的隨機應變,惟有下數十年苦功的演員們能對這些富有挑戰的事項胸有成竹。
如此,面對紛繁的、無論大小的各類問題的正確方略已豁然展現于我們面前:在著手處理問題前,要以精誠的、非享樂性的態度分析問題,得到清晰的把握,形成明確可行的方案,進而全力依照它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磨礪解決問題的必需素質,方可臻至庖丁解牛、養由基穿楊之境。而當他人為解決他們的問題竭盡智力時,在旁不恭慎的“分析”則是可鄙之至的行為了。
誠如馬克思所言,在哲學家分析世界的工作之后,更關鍵的是改造世界這一問題。但基于他也發揚了用于剖析世界的辯證唯物主義,我們可獲知兩者并非不相容,而恰恰是承續關系。我們當掌握分析與解決之要,懂得“凝神測的,然后放矢”之理。至于紀昌不執弓而學射的做法,竊以為不可取也。
點評:
這篇文章思路清晰框架完整,作者從對“分析問題”的界定入手,談及當代人在“樂于分析問題”的背后實際上采取某種炫耀或享樂的態度,這使得“分析問題”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隨后將視角聚焦于“解決問題”上,建立起與“分析問題”之間的聯系——“要以精誠的、非享樂性的態度分析問題,得到清晰的把握,形成明確可行的方案,進而全力依照它解決問題,同時也要磨礪解決問題的必需素質”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最后引用馬克思的話語再次重申自我觀點,綜合體現“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之間的關系。另外,本文進行的論證也多樣而有效,作者采用了射箭這一比喻來說明兩者的關系,并借此串聯全文,使得說理生動通俗又關聯巧妙,舉例論證與引用論證也很好支撐了觀點步步推進。唯一美中不足的部分可能是對于材料中“各個角度”的關注較弱,在文中展開時僅僅提及一句,且探討堅定、機智等解決問題的素質與“分析問題”之間的關聯并不緊密,略有可惜。但與作者交流時他表示是在四十分鐘內完成的文章,之所以能想到用“有的放矢”比喻,是因為前段時間讀到中島敦改寫的紀昌學射,讓人不得不感嘆作者的文學積淀與考場應變能力,能在這么短時間內完成框架完整、思路清晰、論證有效、文筆優美的考場作文已屬佳作。
舍棄機心,勤于分析
錢韻竹
生活中,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但也有人更看重解決問題。一方強調過程,另一方看重結果。就問題本身看,似乎結果是解決問題才最好,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若我們一味只看重結果,便會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達到解決問題這一目的,非但有失過程中分析思考問題的機會,稍有不慎甚至會走上歪路。這不但于問題解決無積極意義,更易讓自己陷入急功近利只重目的、結果的圈套中。《莊子》中說:“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主導的生活只有目的的價值,缺乏意義而空洞無味;機心主導的人生為利益驅使操縱,人心無用武之地。機心即便助人解決問題,也絲毫沒有樂趣可言,只給人以臨大敵而劫后余生的存活感。
由是,只注重解決問題顯然不可取;更何況,針對像秦為何滅亡這種歷史問題,本就已成定局、無法“解決”,那么后有人便不析原因、不加思考了嗎?杜牧和賈誼顯然不這樣想,不然也不會有《阿房宮賦》與《過秦論》洋洋灑灑幾千字從各種角度分析秦滅亡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可以為以后解決同類問題提供思路與借鑒。
類比到生活中對待問題的一般情況可知,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強調分析思考的過程是大有裨益的。解決問題固然重要,全面整體地分析問題更可以鍛煉我們的思考能力與思維水平,在分析的過程中摸清解決問題的一般規律,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將遇到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對自身產生的積極效益最大化。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里“升旗”的故事中,黃渤飾演的工程師不急于在正式典禮廣場上檢驗升旗裝置,而是按比例縮小、在院子中還原電動升旗裝置進行試驗,之中順利發現裝置存在的問題并解決,是開國大典的電動升旗順利進行。可見,在多角度思考問題后,問題的最優解似乎會自然而然地顯現,那么我們既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又在思考中得到歷練,將問題解決時的獲得最終內化為自身成長的養分。
在當下社會,舍棄只求結果的“機心”而強調多角度分析問題的過程顯得尤為重要。互聯網時代各類近在眼前、觸手可及的“答案”、“方案”正在使人們逐漸喪失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追求高效便利、只求解決問題的功利機心正將人們化作一臺臺解決問題的機器,這樣之后又何談創新與靈感?何談進步與超越?從各種角度分析才是解決問題、收獲經驗的必由之路。
正如“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所說的,嚴謹分析的過程與態度是成事的關鍵。舍棄機心、勤于分析才是當今時代急需的行事策略。
點評:
錢韻竹同學這篇文章落筆很快,針對有人認為“解決問題更重要”,首先抓住一味只看重結果不重視分析問題的后果,指出這樣的主張不但于問題解決無積極意義,也易讓自己陷入急功近利只重目的、結果的圈套中。接著巧妙地抓住無法“解決”歷史問題,但人們仍從各種角度分析它們對以后解決同類問題能提供思路與借鑒,類比到對待生活中的問題,闡述了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和提升自我思維水平的關系,并以《我和我的祖國》中工程師林治遠在解決問題前多角度思考解決裝置存在的問題為例加以證明,強調多角度思考問題后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優解,既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又在思考中得到歷練。然后針對互聯網時代解決問題的“答案”“方案”觸手可及正使人們逐漸喪失自身分析問題的能力,再一次強調了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對解決問題與自我有所收獲的重要性。最后引用老子的話指出舍棄機心、勤于分析才是當今時代急需的行事策略。文章層層推進,引證、例證貼切。不足的是對“人們總是樂于”缺少關注,即沒有辯證思考“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可能產生的問題。
少一點空想,多一點實干
耿逸菲
一個問題被拋上舞臺,頓時,社交媒體全都“炸開了鍋”,人們爭先恐后的分析問題:從經濟、社會、生態角度,由國家到個人;從起因到后果……可到了解決問題的時候,全場卻鴉雀無聲。殊不知,與其費盡心思的“空想”問題,“實干”才是最重要的。
人們向來是樂于分析問題的。畢竟,分析問題是不需要任何成本。人們把自己放在“上帝視角”,便瞬間成了通曉事理的“專家”。看似得心應手的分析,帶來的是極大的自我滿足,在親朋好友乃至網絡上宣揚一番自己的“高見”,著實增添不少成就感。為什么還要從各種角度分析呢?因為我們自古以來便說“不打沒有準備的仗”,分析的角度越多,似乎準備得就越充分,自然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就越高。
各方各地的人們進行了如此全面的分析,鋪墊的已經夠多了,為什么鮮有人解決問題呢?有些人默默退后,認為總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選,逃避責任的心理在背后作祟;有些人在分析過后,認為該問題根本無法解決,所有解決方案都被全面的分析找出漏洞并擊退;更不提還有些認為,事不關己,只是湊個熱鬧的人。
因而,種種分析,在缺乏“解決”的嘗試下,終究化成了空想。實際上,過多的分析不但不會幫助解決問題,更可能成為阻礙,將目光鎖定在“如何解決上”才是最重要的。在糧食問題上,全球各地的人早就對其展開了數不勝數的分析,而鮮有人出面解決這一問題。只有袁隆平開始了不被人們看好的雜交水稻研究,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一舉勝過此前所有分析,因為它實實在在地緩解了人們的溫飽問題。
在“鍵盤俠”層出不窮的當下,我們從來都不缺分析問題的人,分析問題相對容易,又不需要成本,人們都愿意為之。但我們迫切需要解決問題的人,解決問題意味著風險的承擔,可能會遭受他人的反對與勸退。但只有解決問題,才是把“空想”落到“實干”上,才能為成功解決點燃一絲可能性。更何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僅僅分析,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只有邁出嘗試的一步才能檢驗分析的真偽,使種種分析成為解決問題的一大動力。
少一點空想,多一點實干。我們需要的從來都不僅僅是“夢想家”,而是“實踐者”,嘗試解決問題而不只是分析,這樣,社會才能得以進步。
點評:
逸菲的擬題就很貼合命題材料:“空想”對應著“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實干”對應著“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既樸實無華,又簡練準確。
文章起筆既能把抽象的命題形象化地呈現出來: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爭先恐后、鴉雀無聲,語言表述有感染力,可讀性強;又能貼合命題地分出“經濟、社會、生態”“國家、個人”“起因、后果”等各種角度;還能鮮明地提出“與其……才是……”的觀點,呼應自己的擬題。
接著,分析“人們向來是樂于分析問題的”的原因,一是不需要成本,還能帶給自己滿足感、成就感;二是自古以來的觀念使然。進而得出結論:只是重分析問題,缺乏解決問題的嘗試,就會陷于“空想”,不但不能幫助問題的解決,更可能會成為阻礙。運用對比論證和例證加以佐證,很有說服力。
再針對 “鍵盤俠”層出不窮的當下,幾乎人人都在揮動分析問題的大旗,卻鮮有解決問題的人,這就更加需要把一味分析問題的“空想”落到解決問題的“實干”上,我們急切需要的是“實干家”“實踐者”,畢竟真正能夠推動社會進步的只能是一個又一個問題得以解決。不足之處:沒有能夠把開頭所寫的各種分析問題的角度融入到行文之中。
據逸菲同學說,考場里寫這篇作文時間非常緊張,就想著在考試結束鈴聲響起之前寫完,如此高效地完成這樣一篇審題準確,思路清楚,分析合理,結構完整,表達流暢的考場一類文,實屬不易,值得慶賀。
讓 分 析 撐 起 解 決
朱樂瑜
學生寫議論文往往滿是對問題的利弊分析,或是批判或是謳歌;網絡上出現新的熱點事件時,人們也會一擁而上,分析個人、社會因素如何促成那事件。人們總是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卻似乎不注意給出解決方案,無怪乎有人說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而我認為,應該讓分析撐起解決。
分析問題是將問題“分而析之”,包括分解、歸納、解構、溯因、辨析等等方式。樂于分析問題,源于人們對意義感的渴望:一旦我分解了問題,將其納入“可理解”的范疇內,那么問題就不再駭人。而分析問題的各種角度,一方面是由人的闡釋體系、世界觀的不同客觀造成的,一方面也是因為有些人樂于展現分享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例如面對受害者,大多數人有“譴責受害者”的心理,即通過將遭遇迫害這一問題歸結于受害者自身不道德、有污點,使人對苦難感到可解釋、可控,擺脫問題的折磨。但也有人公正地溯因,分析問題背后的結構性因素、社會歷史因素等,這或者是出于正義之心,或者也是為了向人們展示新的可能。
多角度分析問題常常有助于觀念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對于納粹屠殺猶太人的問題,有人認為這是極端的、無法解釋的一群惡魔所為。而漢娜·阿倫特的《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分析得出,這是人性中平庸的服從之惡;齊格蒙·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又指出其本質是現代性對世界的異化。這些不同角度的討論使人們對現代性與人性惡的認識逐漸深入完善,有助于預防悲劇的再現。正是在分析問題中,我們明白何以發生問題,也就離解決更近一步。
那么分析純粹是為了解決嗎?非也。撇開個人圖樂或標新立異的分析不談,以解決問題作為唯一終極的目標,可能陷入誤區,令工具理性大行其道。這不僅會扼殺人們對問題分析的想象力,而且也會削弱人們對的價值理性的追求。人們不再追問“為什么要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如同做任務般只求問題消失。然而有些問題,例如“何為良好生活”,本就不期待一個了結一切的方案,而是等待我們在生命的探索之途上慢慢給出自己的分析。
當然,一味分析問題而不追求解決也是于事無補的。特別是本應理性嚴謹的分析演化為肆意“指點江山”的批判時,人們沉浸在“多角度分析”的自我陶醉之中,只知解構卻不知建構,問題終究得不到改善,甚至愈演愈烈。
馬克思曾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更重要的在于改變世界。這給我們一個啟示:分析是必要的,是解決問題的號角,是撐起解決方案的堅實材料。因此,解決當與分析共行,以解決引領分析,以分析促進解決。
點評:
本文思路清晰、層層推進、論據豐富、論證詳實,作為一篇考場“急就章”實屬不易。
小作者從人們“樂于從各種角度分析問題”的生活現象起筆,引出自己的觀點“應該讓分析撐起解決”。接著,先從“樂于分析”和“各種角度”兩個層面揭示現象產生的原因,并借助“譴責受害者”的生活情境對幾項原因進行了詳細的闡釋;再通過不同學者對“納粹大屠殺”問題的多角度分析之例,闡明“多角度分析問題”的意義在于推動觀念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離解決問題更近一步。行文至此,小作者又話鋒一轉,點明“分析”未必純粹為了“解決”,有些問題重在不斷探索和分析,不求了結一切的終極解決。這一層的補充使上一層的論證更嚴謹,又引出了下一層的反思,只分析問題而不求解決也于事無補、有害無益。最后,小作者還對“分析”和“解決”二者之間關系的做了一些思考。
這一次的寫作時間較為緊張,很多同學只余留出40分鐘左右,因此作文中僅僅空洞說理而缺少具體情境和例子的問題尤為突出。此外,還有不少同學未注意到題目中“總是樂于”和“各種角度”這兩個關鍵詞,只是簡單機械地談“分析”與“解決”的關系。在這幾點上,本文的表現都較為優秀。不過,本文如能更深入地思考“解決”之于“分析”的作用,最后再聯系現實更有針對性地給出“怎么做”的方法,還可以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