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教師來說,提高自己對教學的理解、提高教學水平、提高學生學習的成績,無疑是“命根”!
(資料圖片)
不過,在傳統的培養方式下,教學更多的是個“經驗活”。教師的成長過程以大量感性的經驗、案例為主,全要靠自己“悟道”,因此往往百般挫折、起伏不定。
那么,有沒有教學有沒有可能成為“科學”呢?
如果說,“教”一定需要“經驗式”成長的過程,那么,如果能從根上理解“學習”,無疑會更快地找到有效的教學方法。——相比于理解 “教”的經驗式, 理解“學”無疑是更加科學的,因而 教師成長也更加迅速、痛苦也要少很多!
那么,又該如何“理解學習”呢?其實,這個主題正是近幾年國內飛速發展的“學習科學”所努力揭示的。
關于到底“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內容橫跨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等,內容極為豐富。王玨老師在《快速提升教學能力的金鑰匙——學習科學 》一文中作了概覽性的介紹,感興趣的話可以前去了解。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幾位課程學員的感悟、以及他們的作業。
本來以為,我這門課應該以年輕教師為主——畢竟,提升教學能力,是年輕老師最為關心的。
不過在課程交流群中,居然 “混”進了一位臨近退休的老教師,并發生了如下對話:
能夠受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的喜愛和認可,王玨老師心里倍感榮幸!
那么,容兒老師究竟從本課程的第一單元 “學習科學導論與知識可視化”中,都學到了什么了呢?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請您看看是否也能有所啟發?
首先,我們來看 容兒老師發表在討論區的帖子:
指導學生學習時利用多感官原則
貴州赤水 容兒發表于 10月23日 12:43
在教學中,知道學生的學習需要視、聽等多感官參與,就是忽略了愛動者的觸動感官參與原則。今天聽了王老師的導論:理解學習的金鑰匙——學習科學,感受很多,收獲也頗多,補漏了平時教學理論中的缺陷。所以以后我的課堂教學,不會像原來那樣嚴格要求學生不動了。
因此,對于生物實驗教學,經常有動手操作學習,那么,在今后的生物實驗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看、聽、動手結合,值得我再思考。下面是準備改進的教學工作:
1.利用知識可視化原理,制作好的ppt,微課,輔助實驗教學,增強學生視覺感官參與效益。
2.注意學生觸動感官參與,在保證實驗安全情況下,可以讓學生摸一摸、聞一聞、或者嘗一嘗。
3.多觀察學生,分析其學習偏好者,因材施教。
容兒老師在帖子中說:
忽略了愛動者的觸動感官參與原則……以后我的課堂教學,不會像原來那樣嚴格要求學生不動了……
這個感悟,很多老師、以及作為家長的老師都有!
因為,在本課程“學習科學導論”部分,專題介紹了大腦的特點:對于“頂葉”發達的孩子,只要他需要使用大腦(比如想學習),就會優先激活頂葉——而頂葉主管的功能是觸覺和身體狀態感知,因此 他就必須得動,才能學得下去!
原先,大家總是認為是因為孩子不專心、調皮,所以才會動,沒想到是因為這是他的大腦發育的特點導致的!所以大家就都增強了對這種孩子的包容心、以及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動著學”的機會的想法!
你瞧!從“教”的角度,你打破腦袋都想不通、對付不了的學習現象,從“學”的角度,是不是輕而易舉呢?! ————這,就是“科學”之所以超越“經驗”的強大力量 !
理解了以上大腦“學”的規律,對 無錫的吳華老師的教學實踐,也產生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她的單元作業中,是這樣寫的:
學習王玨老師的《腦科學》的第一天,我就發現班級里有一個偏聽覺愛好者。她的學習方式果真如王老師的例子里的那個人,在聽的時候會產生聯想畫面,在看的時候沒有。她的數學成績很差,已經很認真的學習了,就是很差,她在我面前哭的不行。
我剛好聽了王老師的課,我針對她的特點,我告知她可以嘗試 用語句寫出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且讓她的媽媽經常給她讀。這是她編的一道中等難度題的口訣。
我們高三數是天天考試的,我發現她 每天臉帶笑容了,經常要求到我這做題給我看,看她的口訣,她每天的數學成績也在進步。她和她的家長很開心,我也很開心。我才學習了王老師的課,就看到了收獲,我也進步很大。
這就是“學習科學”的意義所在——幫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全面理解學習者的特點,理解他們在學的時候,大腦中發生了什么,什么樣的教學才能符合大腦的工作規律,無疑將大幅增強了教學的“科學性”。
————這,就是“科學”之所以超越“經驗”的強大力量 !
————————————————————
欲學習更多“語義情境化”等高效教學原理與方法,歡迎學習王玨老師《基于學習科學的高效教與學方法》網絡課程
付費課程 : 49元 , 無任何時間限制 、作業要求,隨時可學、終身有效!課程地址(網易云課堂): 掃碼 進入課程: 【強烈提示】網易云課堂的登錄方式很多,請 一定一定一定 要記住自己付費時的登錄方式! ————————————————————本公眾號提供全面、深度的學習科學研究、微課與PPT研究、以及其它實用技術研究文章!到公眾號首頁輸入代碼查看更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