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長時間居家上網課,孩子容易滋生焦慮情緒;疫情防控政策逐漸放開,這個變化也容易給學生帶來不適心理。那么,在兒童青少年容易滋生焦慮的大環境下,父母應該遷就孩子的焦慮情緒嗎?臨床心理學家維羅妮卡·瑞吉斯博士指出,孩子的焦慮不會因為遷就而消失,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癥狀及更糟糕的治療反應。經歷情緒才是克服情緒的唯一道路。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微信公號ID: coffeecenter)
文丨維羅妮卡·瑞吉斯譯 | 豆媽編丨May
疫情期間,中國和國外的青少年心理數據令人觸目驚心:
據美國疾控中心的統計,在3到17歲的孩子中,焦慮是最普遍的精神問題之一,每11個孩子就有1個人感到焦慮。早在疫情爆發之前,美國一項全國性的調查表明,美國兒童的焦慮患病率已經顯著上升。更不用驚訝,疫情開始后全球兒童的焦慮指數都成倍增加了。
來自交大公共衛生學院的數據顯示:我國中學生焦慮發生率為 34.78%;女生焦慮的發生率(36.13%)高于男生(33.44%);成績中等及后25%、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中重度焦慮情緒相對更高。
增強兒童適應力和抗挫折能力的育兒策略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和壓力倍增的時代。
與社會隔絕、缺乏有意義連接、社交媒體使用以及被各類新聞裹挾,是導致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的眾多潛在罪魁禍首之一。
但是,媒體上呈現的育兒策略過多,可能會使父母在決定采取哪種時感到困惑不解,甚至無比困難。
無效育兒方式帶來的的風險是巨大的。
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是否要遷就孩子的焦慮,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遷就?
大多數焦慮孩子的父母都有遷就行為
遷就指的是父母為減輕孩子的焦慮或壓力而做的事。
可供參考的數據表明,孩子有焦慮情況的父母大多數有遷就行為(其中母親97%,父親88%),大多數父母至少每天遷就孩子一次。
舉個例子,父母會讓孩子選擇是否到戶外參加活動或進行體育運動。
當孩子害怕為自己發聲時,他們可能會替孩子說話,或避免訪客到來,因為那會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他們可能會過度安撫孩子,或者對孩子反復提出的恐懼問題做出回應。
當孩子變得沮喪,他們可能會試圖消除壓力,或是提供想要的物品或活動來澆滅這種感覺。
在遷就的家庭中,為了避免焦慮,家長通常會調整常規。
當父母只提供孩子接受的固定餐食,只帶孩子去他們覺得舒服的固定場所,或者為了滿足孩子的需求和欲望調節他們的工作和其他義務,那家庭領域就會變得狹小。
對于患有恐懼癥的孩子,父母可能會以多種方式讓他們或回避或浸入到恐懼中。
當預計有消防演習或其它吵鬧事件時,孩子被允許呆在家中不去上學,避開狗經常出沒的公園,避開可能會碰到蜜蜂的灌木叢,不坐電梯而是走樓梯等等。
以強迫癥(OCD)為例,父母的參與也可能形成某些儀式感。比如,他們會買專門的洗手皂來用,或者每天清洗孩子的衣物。他們還可能會按照孩子規定的順序,參與睡前儀式。
對于孩子的分離焦慮,父母一方可能會躺在床上陪伴著,直到孩子睡著,或者陪著他們去家里的某個地方只因為他們不想一個人。
對于抗拒去上學的孩子,父母可能會允許他們以頭痛或疲勞等小毛病為理由呆在家里。
父母遷就孩子的多種原因
遷就行為非常好理解,通常是出于好意。父母遷就孩子,有多種原因:
首先,父母出于本能,保護他們的孩子免受傷害或遠離危險。當真正的危險發生時,這種保護是健康的,也是養育過程中的正常環節。
其次,當看到孩子深陷負面情緒時,父母也會感到壓力,而遷就可以立即舒緩父母和孩子雙方的壓力。
再者,父母的遷就也可能出于他們的個人經歷。有些人童年時經歷過嚴厲的管教,因此可能害怕或不愿意施行行為管理策略,他們可能錯誤地認為紀律就是虐待。
此外,父母容易形成這樣的觀點:
他們應努力使孩子快樂和舒適。他們可能把自己視為負責清除負面情緒的角色。一些父母堅信,焦慮會害了孩子。
更有甚者,患有焦慮癥的兒童在預期或試圖逃離恐懼情境時會崩潰、大發脾氣,甚至表現出攻擊性行為??粗⒆涌迺r,父母既感到自責,又感到焦慮,這感覺在他們給孩子設置限制或對孩子說“不”時更甚。
如果一個家庭長期習慣了遷就,那么當父母改變做法的時候,會導致孩子在一開始有更加激烈的反應,因為他們要適應父母新的期待。
不遷就,需要花費很多努力。
家庭壓力以及多重需求會讓你為了片刻的平靜和解脫而犧牲長期利益。
可以理解的是,許多家長描述說,按時到校以及到桌上吃飯這種基本需求的存在,使他們難以做到不妥協,最終屈服于孩子的需求。
孩子的焦慮并不會因為遷就就消失
研究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焦慮不會因為遷就而消失,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癥狀及更糟糕的治療反應。
研究還表明,它會使孩子更依賴父母,而缺乏培養獨立的應對技能。
遷就還會妨礙兒童獲得對困難情境的洞察力和健康的感知能力,因為通過認可他們的回避需求,父母向孩子發出了如下信號:
情況太艱難、太危險,或者孩子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許多孩子和成年人懼怕感受到恐懼這件事,不想再感到害怕。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反應,否則,我們會持續強化一種負面模式:
焦慮導致更多的焦慮,然后導致回避。
盡管如此,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并強調這一點:父母對孩子的遷就,并沒有造成孩子的焦慮。
很多時候,孩子越悲傷,挑釁行為越嚴重,父母就越傾向于遷就他們。
我們想要的是,圍繞有利于身心發展的任務和活動來建立起寬容并獲得成功。意識到這點很重要,兒童不應被卷入或繼續處于任何被虐待或受傷害的情境中。
雖然試圖處理孩子的挑戰性行為是一個合理的策略,但父母應該考慮成本收益分析。
那就是,請務必記住,短期的舒適和平靜會犧牲掉孩子長遠的自信和應對技巧。
長期的回避會讓你和焦慮的孩子陷入一個沮喪的循環,恐懼在里面抬頭,并控制你的孩子、家人和家庭。
所以,不要活得太過舒適,你的孩子也一樣。
經歷情緒是克服情緒的唯一道路。
作者 | 維羅妮卡·瑞吉斯博士,臨床心理學家,《治療兒童和青少年焦慮的暴露療法》一書的第一作者,同時是“光明未來認知行為療法有限公司”的創始人。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