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最近,有個學生狀態很不好,每天在課堂上無精打采,也有輕度的抑郁癥。她很想念過世的姥姥,覺得姥姥才是她在這個家中的唯一情感依靠,她也想要追隨姥姥,離開這個世界。當被提及她是姥姥生命延續的時候,她提出來:“還有弟弟在,他可以作為延續。”這一刻,我初步猜想孩子的情況或許和家里的弟弟是有關系的。
二孩到來對大孩的身心影響還是挺大的。父母得先意識到生二孩的決定是自己做出的,養育兩個孩子也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資料圖)
無論之前如何和孩子溝通的,父母都要意識到孩子可能會出現不適應、被忽視的感受。此時不要想著一碗水端平,多向老大傾斜一些不算偏愛,老二從出生就面對著一家四口的局面,但是老大卻是需要應對轉變和過渡的,所以關注大孩的心理成長要比二孩多一點。
家長要多陪伴大孩。無論孩子多大都需要家長的陪伴,這種陪伴不是給個電子設備或者其他物質可以替代的。陪伴的時候家長不要玩手機,孩子需要的是和家長的互動。像這個女孩剛好是初中青春期階段,更是心理變化大,需要有人傾訴,需要家人關注的時候,而恰恰所有人都忽略了這一點。
家長不要因為兩個孩子發生沖突,就隨意批評大孩。我們總是會強調“大的要讓著小的”,玩玩具是這樣,吃東西是這樣,總是會把“你是哥哥(姐姐),你要讓著”這種話掛在嘴上,但是細想想老大只不過是年齡大一點兒的孩子,也是一個孩子。所以,要適當和孩子解釋清楚,哪些東西或者家庭區域是公共的,哪些是他個人的。個人的物品孩子有決定權,但是公共物品或區域那就要視情況而定,或者先到先得,或者協商溝通。溝通后也不要預期孩子必須得同意,他們有拒絕的權利。
當然,也要和大孩強調家庭的整體。第二個孩子不是多出來,要和這個家庭搶奪資源的一員,而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只是每個人來的時間有先后而已,所以也不需要對老大的“慷慨”做過多的表揚,但是要表示感謝:“謝謝你幫助媽媽……”“謝謝你體諒我……”
其實,無論幾個孩子,孩子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困難,都會有迷茫、叛逆的時期,這是他們成長探索的必修課,也是全家人一起探索和成長的過程。
文字: 閆閱(北京市一零一中學心理老師)
編輯:張秋穎
編審:郝彬
終審:王宇 蘇金柱 鮑丹禾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